突破性影像模型:暗光工業環境下的表面瑕疵無所遁形
在工業生產中,及時發現刮痕、凹痕與色差等異常狀況,是確保產品品質與安全的重要環節。然而傳統檢測方法不僅運算負荷沉重,其影像強化效果也難以真實呈現細微瑕疵,特別是在光線不足的作業環境下。
最新研究團隊開發出兼具雜訊抑制與光線適應功能的強健模型,能有效提升昏暗廠房中各類材質表面的異常檢測準確度。這項突破性成果已刊登於《Results in Engineering》期刊。
隨著工業規範日趨嚴格與產品需求增長,業界亟需能精準辨識異常的自動化檢測系統。但工業現場複雜的光線條件,使得傳統檢測方法面臨嚴峻挑戰。現有技術主要存在兩大瓶頸:低光源影像強化可能產生失真的偽影,而深度學習系統則需要耗費大量運算資源。
來自日本芝浦工業大學的潘春璿副教授與越南FPT大學團隊合作,開發出革命性的「DarkAD」端到端框架。這套系統首創「暗光特徵適配器」(DAFA),整合雙重創新技術:基於頻率的特徵強化(FFE)能有效抑制雜訊,而光線感知特徵強化(IFE)則可突顯暗部關鍵特徵。
有別於傳統需要預先處理影像的方法,DarkAD能即時動態調節特徵提取強度——在明亮區域選擇性放大特徵,同時完整保留暗部區域的重要資訊。研究團隊更精心建構專屬資料庫,收錄各類工業物件在低光環境下的影像,涵蓋常見瑕疵型態如缺件、變形等,大幅提升模型的實用價值。
測試結果顯示,DarkAD不僅在複雜紋理物件的細微瑕疵檢測上完勝現有技術,更兼具高速辨識與精準定位優勢。這項技術可廣泛應用於汽車零件、工業組件與紡織品等製造業品管,更能實現24小時全自動化監測,特別適合電網系統等高風險場域,有效降低對人工檢測的依賴。
正如潘博士強調:「DarkAD突破性地解決工業檢測最棘手的低光源難題,為智慧製造開創全新可能。」這項創新技術將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工具,為工業4.0時代的品質把關樹立新標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