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美國心肌梗塞死亡率50年狂降89%!專家揭驚人轉變背後真相

美國心肌梗塞死亡率50年狂降89%!專家揭驚人轉變背後真相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自1970年以來,美國因心肌梗塞(俗稱心臟病發作)導致的死亡率已驚人地下降了89%。這種急症是由於冠狀動脈無法輸送足夠含氧血液到心臟,導致心肌缺氧壞死,進而影響心臟正常功能。

研究團隊分析國家生命統計系統資料發現,1970年時每10萬人中有354人死於心肌梗塞,但到2022年已驟降至每10萬人僅40例。這樣的顯著改善,主要歸功於過去半世紀在心血管照護領域的多項突破。

研究主要作者、醫學博士Sara King指出:「雖然心肌梗塞仍會發生,但現代醫學已能更有效處理這類急症。」這包含公共衛教推廣CPR技術、辨識心肌梗塞徵兆,以及民眾對危險因子認知提升。此外,β受體阻斷劑和他汀類藥物的廣泛使用,也都是死亡率下降的關鍵因素。

然而,King博士也提醒:「倖存者往往會留下永久性心臟損傷。」研究資料顯示,曾發生心肌梗塞的患者,後續出現心衰竭、心房顫動等慢性心臟疾病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這正是非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上升81%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心肌梗塞存活率提高外,研究團隊認為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風險因子增加,以及人口老化趨勢,都是導致非缺血性心臟病死亡攀升的潛在原因。King博士強調:「如何健康老化將成為心臟照護的下一個重要課題。」

儘管心肌梗塞死亡率大幅改善是好訊息,但心臟疾病仍是美國頭號死因。King博士呼籲:「我們現有許多治療工具,但仍需投入更多研發資源來應對非缺血性心臟病。期待這些數字能持續進步。」這項重要研究已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