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鼠患危機:致命鉤端螺旋體病擴散警訊
最新研究顯示,都市老鼠正成為公共衛生隱患!塔夫茨大學主導的六年研究發現,這些四處遷徙的齧齒動物攜帶致命細菌,可能引發人類致命疾病。更令人振奮的是,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新型檢測技術,能更有效揪出潛藏在鼠腎中的危險病原體。
這種名為鉤端螺旋體病的疾病,主要透過受感染老鼠的尿液傳播。當老鼠在環境中排洩時,土壤、水窪等處都可能遭汙染,進而威脅人類、寵物與野生動物的健康。雖然此病在熱帶地區較為常見,但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溫帶地區的風險也正逐漸攀升。
研究團隊由塔夫茨大學卡明斯獸醫學院助理教授Marie Rosenbaum領軍,結合北亞利桑那大學、美國農業部與疾管中心的專家力量,發現波士頓鼠群中持續存在鉤端螺旋體傳播現象。更驚人的是,基因分析證實2018年當地一起人類感染案例,源頭直指老鼠!
這項發表在《PLOS被忽視的熱帶病》期刊的研究,採用突破性分子技術分析328份鼠腎樣本。團隊不僅成功培養出這種挑剔的細菌,更首創從冷凍鼠腎中分離病原體。北亞大病原體與微生物研究所所長Dave Wagner博士強調:「這項基因技術徹底改變研究格局,讓我們首次能從全基因組層面追蹤傳播鏈。」
研究顯示,波士頓鼠群具有明顯的遺傳結構,不同區域的老鼠維持著獨特的菌株型態。當老鼠遷徙超過600公尺時,就可能將病原體帶入新區域。值得注意的是,大型道路會阻斷鼠群交流,而綠地走廊則成為牠們移動的「高速公路」。
Rosenbaum教授指出:「雖然完全滅鼠不切實際,但瞭解鼠群動態對公共衛生至關重要。」特別是遊民與戶外注射藥物者等族群,面臨更高的暴露風險。然而現行通報系統存在漏洞,許多輕症案例根本未被診斷出來。
這項由美國國衛院等機構資助的研究,為都市鼠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專家呼籲,在進行滅鼠作業時,應更審慎評估可能引發的鼠群遷徙效應,避免意外加劇疾病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