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我們真的孤單嗎?北半球大規模技術訊號搜尋一無所獲

我們真的孤單嗎?北半球大規模技術訊號搜尋一無所獲

許多天文學家正致力於尋找宇宙中是否存在高等外星文明的跡象,其中包括「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好訊息是,他們擁有大量可用的資料,但這些資料多到難以處理。為此,SETI的「共生開源多模式干涉測量叢集」(COSMIC)應運而生,旨在解決這一難題。

根據一篇新論文,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後處理管道」,用於識別持續的幹擾源、過濾假陽性訊號,並搜尋那些無法立即辨識為人為無線電頻率幹擾的訊號。團隊在論文中寫道:「雖然利用全球人口的熱情來過濾感興趣的訊號在某些專案中是可行的,但如果我們對COSMIC生成的所有資料都這麼做,可能會迅速讓人們不堪重負。因此,隨著資料收集的進展,建立一套可被人類或機器學習/神經網路遵循的邏輯步驟後處理管道是必要的。」

透過這套軟體解決方案,研究團隊成功從噪音中分離出一個來自技術源的相干訊號,距離約240億公里(150億英里)。當然,這正是美國太空總署的「航海家1號」探測器。Real-Time Radio Systems Ltd的創始人Jack Hickish當時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偵測到航海家1號是COSMIC系統能力的一個令人興奮的展示。這是國際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大量工作的成果。COSMIC系統是利用現代通用計算硬體增強現有望遠鏡能力的絕佳範例,並為即將推出的無線電望遠鏡(如NRAO的下一代VLA)的技術訊號研究提供了測試平臺。」

現在,研究人員已能利用新墨西哥州的卡爾·G·詹斯基甚大陣列(VLA)天空調查資料來展示這套系統。論文的領銜作者Chenoa Tremblay在2023年的一次演講中解釋道:「這個專案的目標通常是恆星。我們現在知道,如果你想建立一個智慧文明,很可能需要低質量或中等質量的恆星,因為它們有更長的時間線來發展,行星生命也有存在的潛力。」

雖然這項新研究主要旨在測試新系統並找出其侷限性,但它也搜尋了潛在的外星訊號。這項研究規模相當大,共觀察了VLA望遠鏡的95萬個獨特指向。團隊在論文中寫道:「為了測試這套後處理管道,我們朝向蓋亞星表中的511顆恆星進行了相干波束搜尋。這代表了VLASS期間約30分鐘的觀測,我們通常在相干波束成形模式下每小時觀察約2000個源。我們沒有偵測到任何無法辨識的訊號,設定的各向同性功率限制範圍從1011到1016瓦。」

雖然第一次搜尋未能找到任何潛在訊號可能令人失望,但其實沒有人真的預期會找到。令人興奮的是,這套系統未來可以快速識別任何異常訊號。團隊寫道:「如果這篇論文或其他論文描述的後處理管道識別出任何訊號,我們已成功向VLA、甚長基線陣列、艾倫望遠鏡陣列和帕克斯64米望遠鏡提出提案,將在一週內跟進這些訊號。」不過,他們也補充道,在處理變得更加自動化之前,「偵測訊號並進行跟進的時間框架將需要數月。」

儘管如此,團隊仍希望這套新系統有一天(希望如此)能幫助識別宇宙中的其他技術文明。這篇論文已發表在《天文學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