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用肢體語言討蘋果 研究首證非靈長類也懂目標導向溝通
地球
07-13
要讓肢體語言發揮效果,必須有個專注的觀眾。當第一次動作沒達成預期目標時,你可能會變本加厲重複動作,或是搭配不同動作來達成目的。這種具備「觀眾導向」、「堅持性」和「動作延伸」特徵的溝通方式,過去只在靈長類或特定物種的特殊情境中觀察到。
研究團隊在辛巴威針對17頭半圈養的非洲草原象進行實驗。這些大象白天自由活動,夜間則群居在固定區域。研究人員將8頭公象和9頭母象分為15-34歲的青年組與35歲以上的壯年組。
實驗設計相當巧妙:研究人員先將裝滿蘋果的託盤和空託盤放在大象搆不到的地方。前三次,實驗人員都會從託盤拿起蘋果餵食大象,接著靜候40秒。隨後可能出現三種情境:讓大象自行取用剩餘蘋果、只給空託盤,或是僅允許拿取一顆蘋果。
「牠們想要蘋果的意圖非常明顯,」主要研究者維斯塔·艾萊泰裡向《科學》期刊表示,「大象的表達能力相當豐富。」研究團隊總共記錄到313次肢體動作,涵蓋38種不同型別。其中161次針對實驗人員,12次指向蘋果託盤,29次是對自己做出的動作。值得注意的是,當託盤是空的時,大象完全沒有任何肢體動作。
這項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的研究具有三大重要發現:首先,大象會在有視覺觀眾時使用肢體語言;其次,當目標僅部分達成時,牠們會持續做出更多動作;最重要的是,當先前溝通失敗時,牠們會發展出更複雜的肢體語言組合。
研究團隊特別強調:「我們首次系統性證實,在非靈長類動物中,大象能運用多種肢體動作展現目標導向的溝通意圖。這種複雜的認知能力,為動物行為研究開闢了嶄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