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失落文明秘辛:跨安第斯山脈的「迷幻儀式聖殿」現世

失落文明秘辛:跨安第斯山脈的「迷幻儀式聖殿」現世

賓州州立大學考古團隊近日發表震撼性發現,在的的喀喀湖南方215公里處(約130英里),揭露一座前印加時期的神秘聖殿遺址「帕拉斯帕塔」。這座位於古貿易路線交匯處的儀式場域,證實了提瓦納庫文明(Tiwanaku)對安第斯山區的實際控制範圍遠超學界既往認知。

首席研究員何塞·卡普里萊斯指出:「這個高度組織化的文明約在西元1000年崩解,當15世紀印加帝國征服安第斯地區時,提瓦納庫早已成為廢墟。全盛時期他們建造了金字塔、階梯神廟等宏偉建築,多數遺跡分佈在的的喀喀湖周邊,但我們一直對其實際控制範圍存有爭議。」

透過衛星影像與無人機攝影測量技術,團隊重現這座長145米、寬125米的矩形聖殿全貌。其15個模組化空間環繞中央庭院排列,建築風格與提瓦納庫本地的卡拉薩薩亞神廟高度相似。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聖殿入口精準對準春分時分的日出方位。

關鍵在於聖殿所在的戰略位置——這裡是連線的的喀喀湖高原地帶與科恰班巴肥沃谷地的重要貿易樞紐。考古證據顯示,古駝馬商隊曾運送玉米(用於釀造儀式啤酒「奇恰」)、彩陶、方鈉石,甚至可能包括具迷幻效果的植物原料。

在遺址發現的破碎陶杯殘片,佐證了此處兼具貿易中繼站與宗教中心的雙重功能。研究團隊推斷:「帕拉斯帕塔很可能是兩個生態區之間的儀式門戶,中央庭院舉行祭祀活動,周邊模組則用於貨物儲存與管理。」特別是在春分/秋分時節,可能舉辦重大慶典。

雖然建築確切年代尚待考證,但此發現證實:「至西元500年左右,提瓦納庫政權已將勢力深入南安第斯高地與科恰班巴谷間地帶。」這項突破性研究已刊登於《Antiquity》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