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焦慮還是里程焦慮?澳洲人選擇油電車的真相
科技
05-15
長期以來,里程焦慮被視為阻礙消費者擁抱電動車的主因。但資料顯示,這其實是個誤解——現代電動車單次充電平均可行駛450公里以上,頂級車款甚至突破700公里,而澳洲人日均行駛距離僅33公里。
真正的問題在於「充電焦慮」。澳洲公共充電樁不僅數量不足,可靠性也令人擔憂。這讓許多駕駛選擇折衷方案:去年第三季,油電混合車(HEV)與插電式混合車(PHEV)佔新車銷售近20%,純電動車僅佔6.5%。
儘管工黨政府承諾在主要公路每150公里設定快充站,各州政府也積極擴建,但現有3,700座公共充電樁仍遠低於6,600座傳統加油站。相較之下,英國擁有4萬座、加拿大1.6萬座,中國更達驚人的1,000萬座。
充電體驗的三大痛點加劇焦慮:首先,郊區充電樁經常故障或被佔用;其次,缺乏專人管理導致維修延遲;最後,充電介面尚未標準化,操作流程複雜。反觀加油站,標準化油槍、簡易付款與監控系統提供穩定服務。
研究顯示,70%電動車主半年內至少遭遇一次充電樁故障。鄉村地區駕駛更因長途需求,對「找不到可用充電站」的恐懼特別強烈。當電量耗盡時,燃油車只需攜帶備用油桶,電動車卻可能面臨拖吊窘境。
環境代價隨之而來:傳統油電車仍主要依賴燃油引擎,插電式混合車雖能純電行駛,但許多車主未定期充電。儘管政府曾透過稅務優惠推動PHEV,特斯拉卻因馬斯克爭議導致銷量暴跌。
解方其實明確:擴大鄉村充電網路、建立即時可用資訊系統、加強現有裝置維護,並透過宣導消除誤解。唯有當充電體驗與燃油補給同等便利,澳洲電動車轉型才能真正加速——在此之前,油電車仍會是多數人的務實選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