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免疫分子如何重塑大腦:從焦慮到社交行為的驚人發現

免疫分子如何重塑大腦:從焦慮到社交行為的驚人發現

最新研究揭開免疫系統與大腦行為之間的驚人連結,科學家發現單一免疫分子IL-17竟能根據作用區域不同,同時影響焦慮與社交行為。這項突破性發現顯示,免疫系統對心理狀態的影響遠超乎過往認知,為自閉症和焦慮症等疾病的免疫療法開闢新途徑。

免疫分子「細胞激素」原本被認為僅負責調控發炎反應與免疫細胞活動。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這些分子在生病期間也會影響大腦運作,進而改變行為模式。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醫學院的最新研究聚焦於IL-17,發現它在杏仁核會引發焦慮,但在體感皮質卻能促進社交行為。

研究資深作者、MIT腦與認知科學副教授Gloria Choi指出:「當人生病時,內在狀態、情緒和行為的變化不僅僅是身體疲勞所致,更與大腦運作密切相關。」這項發現改寫了我們對神經免疫互動的理解。

研究團隊發現,IL-17的六種變體會與五種不同受體結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皮質區的IL-17RA和IL-17RB受體會與IL-17E結合,降低神經元興奮度,進而改善自閉症小鼠的重複行為與社交障礙。Choi形容:「IL-17E就像神經調節物質,能立即降低這些神經元的興奮性。」

更有趣的是,在杏仁核的基底外側區,IL-17A和IL-17C會透過IL-17RA和IL-17RE受體提高神經元興奮度,導致焦慮加劇。研究還發現,阻斷IL-17受體的治療可能適得其反,這解釋了某些針對IL-17受體的藥物為何會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副作用。

Choi提出演化假說:「IL-17可能最初是作為神經調節物質演化而來,後來才被免疫系統『徵用』來促進發炎反應。」這與線蟲研究結果相符,線上蟲中IL-17僅作用於神經元,與免疫系統無關。

研究還發現,杏仁核神經元同時具有IL-17和抗發炎細胞激素IL-10的受體,形成精妙的平衡機制。當焦慮不再必要時,IL-10能抵消IL-17的興奮作用。

這些發現為神經精神疾病治療帶來新思路。Choi表示:「既然這些分子由免疫系統產生,我們就能透過調節免疫系統來影響大腦功能,這開創了全新的治療途徑。」研究團隊正持續繪製IL-17受體在大腦中的分佈圖,期望為自閉症和憂鬱症等疾病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