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抗生素竟成超級細菌推手?專家示警:肝病常用藥恐引發抗藥性危機
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常用於治療肝病患者的抗生素「利福昔明」(Rifaximin),可能導致患者感染一種幾乎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這項由墨爾本大學彼得·杜赫提感染與免疫研究所(Doherty Institute)和奧斯汀健康中心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利福昔明正在加速全球範圍內對「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VRE)的抗藥性。這種超級細菌在住院患者中常引發嚴重感染,且治療難度日益增加。
研究發表於《自然》期刊,指出利福昔明的使用正在加速VRE對「達託黴素」(Daptomycin)的抗藥性。達託黴素是目前對抗VRE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之一。這項研究強調,必須更全面地瞭解抗生素使用的意外後果,並呼籲醫療界在開立抗生素時更加謹慎,以減緩抗藥性細菌的擴散。
這項為期八年的研究結合了分子微生物學、生物資訊學和臨床科學等多個領域,並利用大規模基因組學技術,分析達託黴素抗藥性VRE的DNA變化。研究發現,利福昔明的使用導致這些DNA變化,進而促使達託黴素抗藥性VRE的出現。
墨爾本大學的格倫·卡特博士(Dr. Glen Carter)表示,這項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認為利福昔明「低風險」的觀點。他指出,利福昔明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使VRE對達託黴素產生抗藥性,且這些抗藥性細菌可能在醫院內傳播給其他患者,這正是研究團隊目前正在調查的假設。
研究第一作者、杜赫提研究所的研究員阿德里安娜·特納博士(Dr. Adrianna Turner)解釋,利福昔明觸發了細菌中一種稱為RNA聚合酶的特定變化,這些變化上調了一個先前未知的基因簇(prdRAB),導致VRE細胞膜改變,並引發對達託黴素的交叉抗藥性。她比喻道,當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時,就像在電玩遊戲中獲得新能力,而利福昔明讓VRE細菌不僅獲得一種能力,而是多種能力,使其能輕易擊敗「最終Boss」——達託黴素。
奧斯汀健康中心的傳染病醫師、臨床研究首席調查員傑森·鄺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Jason Kwong)強調了兩項關鍵啟示:首先,臨床醫生在治療曾服用利福昔明的VRE感染患者時必須謹慎,因為達託黴素的療效可能受損,使用前需進行實驗室驗證;其次,監管機構在批准新藥時應考慮「脫靶效應」和「跨類別效應」,瞭解一種藥物(如利福昔明)是否可能引發對其他抗生素的抗藥性。
研究團隊強調,利福昔明在適當使用時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藥物,目前正在服用此藥的晚期肝病患者應繼續使用。然而,從公共衛生角度出發,必須進一步瞭解其長期影響。杜赫提研究所的高階生物資訊學家克萊爾·戈裡博士(Dr. Claire Gorrie)表示,這項研究展示了尖端技術與跨領域合作如何揭示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機制,這些洞察對於制定更聰明、更永續的抗生素使用策略至關重要。
杜赫提研究所微生物診斷公共衛生實驗室主任、奧斯汀健康中心傳染病醫師本傑明·豪登教授(Professor Benjamin Howden)總結道,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確保達託黴素在全球範圍內,特別是對最脆弱患者,仍能有效治療嚴重的VRE感染。他強調,基於基因組學的監測對於檢測新興抗藥性至關重要,並呼籲謹慎使用抗生素,以保護像達託黴素這樣的最後防線藥物。
這項研究由澳洲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委員會資助,並與德國雷根斯堡大學醫學中心、昆士蘭大學和弗林德斯大學等機構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