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海底與月球表面的「超新星墳場」:揭開宇宙爆炸之謎

海底與月球表面的「超新星墳場」:揭開宇宙爆炸之謎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了兩顆恆星碰撞的殘骸,並推測月球表面可能藏有更多證據。這些發現揭示了宇宙中最劇烈爆炸的遺跡,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研究人員透過分析深海樣本,發現了一種獨特的放射性鈽,這可能是來自一種罕見的宇宙爆炸——「千新星」(kilonova)。這種爆炸可能發生在約1000萬年前,且距離地球不遠。然而,要證實這起爆炸的存在,還需要更多證據,而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證據可能藏在月球表面。

「我們生活在一個超新星墳場中,」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天文學家布萊恩·菲爾茲(Brian Fields)在2025年美國物理學會全球物理峰會上表示。「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微小岩石碎片會像雨一樣落在地球上,它們會沉積在海洋深處,也會停留在月球表面。」

菲爾茲自199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這些宇宙碎片,但直到2004年,研究人員才開始從海洋樣本中篩選出超新星殘骸。他們發現了一種放射性鐵的痕跡,這種鐵在地球上並不會自然形成,只能解釋為地球近期歷史中附近發生過超新星爆炸。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從海洋和月球取得的更多樣本進一步描繪了這段爆炸歷史。菲爾茲和同事的理論指出,兩起獨立的超新星事件分別發生在300萬年前和800萬年前。「這是超新星作為放射性元素工廠的直接觀測證據,」菲爾茲說。

2021年,研究人員在這些樣本中發現了更稀有的物質:一種放射性鈽同位素。這一發現需要一個比超新星爆炸更不尋常的起源故事。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鈽變體來自千新星——當兩顆中子星在災難性碰撞中螺旋靠近時發生的爆炸。千新星也是地球上一些最稀有元素(如金和鉑)的來源,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試圖解開這類爆炸的機制。

菲爾茲和同事懷疑,一起千新星事件發生在先前發現的兩起超新星事件之前,至少發生在1000萬年前。這些不同的爆炸形成了一種放射性混合物,在樣本中留下了鐵和鈽的混合特徵。

「千新星製造了鈽——這是它的特長——並將其散佈到各處,」菲爾茲說。「然後,超新星爆炸攪動了這些物質,使其混合,其中一部分落到了地球上。」

然而,菲爾茲和團隊仍希望進行更多測試來驗證他們的理論。隨著阿提米絲計劃(Artemis missions)等人類重返月球的努力,研究人員樂觀地認為,他們希望分析的月球樣本將不再稀缺。

「目前,月球土壤非常珍貴,因為我們只有這些,」菲爾茲告訴《Live Science》。「希望未來我們能定期前往月球,這樣採集一公斤樣本對人們來說就不再是大事。」

有了更多土壤樣本,菲爾茲和同事希望證實這起千新星事件確實發生過,並確定其時間和地點。由於月球的簡單地質結構,它應該能提供更清晰的宇宙碎片落地過程。

「在地球上,物質會沉入海底,還得考慮洋流和大氣層的影響,」菲爾茲說。「但月球很棒,因為東西落地後就留在原地。」

由於阿提米絲計劃的下一階段至少要到明年才會啟動,菲爾茲和團隊距離正式申請使用這些珍貴樣本還有一段時間。但在此期間,他們正努力說服科學界,這項研究是值得投資的。

「我們正在撰寫論文,向阿提米絲計劃的相關人員證明,這是值得認真考慮的事情,」菲爾茲說。「樣本反正會帶回來,我們只是想搭個順風車。」

珍娜·阿哈特(Jenna Ahart)透過科學寫作促進委員會(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Writing)和布林森基金會(The Brinson Foundation)的獎學金參加了美國物理學會全球物理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