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斷層帶比你以為的更寬!3D模型揭密隱藏危機
最新研究顯示,地震斷層帶並非狹窄線性分佈,而是由複雜分支網路構成,寬度可達數百公尺,遠超傳統認知。這項發現將徹底改變地震預測與災害評估方式,同時也凸顯過去解讀歷史地震事件時可能存在的誤差。
在美國地震學會年會上,內華達大學地震實驗室的克莉絲蒂·羅威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的亞歷克斯·海特姆發表突破性研究。他們分析全球地震資料,發現地震發生時,往往會同時啟用整個斷層網路,而非單一斷層線。這項結論來自對土耳其、加州等地最新地震的觀測資料。
「這意味著過去多次地震形成的廣闊破裂帶,可能在一次地震中就全數被啟用。」羅威特別指出,這種斷層寬度有時與加州建築安全規範中設定的Alquist-Priolo區域寬度相當。研究團隊更關注這種現象對地震波傳遞模式與能量釋放的影響,因為斷層滑動分佈在多條分支上,與集中在單一斷層上的情況截然不同。
有趣的是,研究同時發現「潛移帶」(creep zones)的寬度卻異常狹窄,無論是地表或地下10-25公里處,都僅有2至10公尺寬。「這可能是斷層最區域性化的行為表現。」羅威解釋道。
這項研究強調必須以三維視角理解斷層系統。「作為地質學家,我常覺得與地震模擬者溝通時存在認知落差。」羅威說,「因為岩石的阻力、強度與摩擦力都來自地震期間或間歇期變形的巖體體積,這個體積大小直接影響斷層強度。」
研究團隊運用多種資料來源,包括破裂地圖、斷層沿線緩慢移動的測量標記、衛星觀測、餘震位置、低速損傷頻寬度,以及能反映潛移與變形的特殊岩石(如假玄武玻璃、超糜稜巖與糜稜巖)分佈區域。
這項發現對歷史地震研究也有重大啟示。羅威指出:「我們常用區域性測量來推算斷層滑移速率與地震重複週期,但很難區分地震當下的滑移與震後無震滑移。」她以2014年加州納帕地震為例,事後測量發現近半數滑移是震後緩慢發生的。
「如果納帕地震發生在數千年前,研究者在岩石記錄中只會看到一次更大的地震,可能將所有滑移都歸為單一事件。」羅威警告,「由於潛移帶非常狹窄,我們在解讀古地震記錄時,很可能將潛移與地震滑移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