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本身也在進化?生物適應力加速提升的奧秘
生命總能在看似不適宜生存的環境中蓬勃發展,甚至在快速變遷的生態系統中也能找到立足之地。以微生物為例,這些微小生物為何能如此迅速地發展出抗藥性?像SARS-CoV-2和禽流感(H5N1)這樣的病毒病原體,更是以其快速適應宿主免疫系統變化的能力而聞名。
「生命在解決問題方面真的非常出色。環顧四周,生命的多樣性令人驚嘆,而這一切都源自共同的祖先,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密西根大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路易斯·扎曼(Luis Zaman)在一份宣告中解釋道。「為什麼進化看似如此具有創造力?也許這種能力本身就是進化的結果。」
探討生物的可進化性(evolvability)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它難以量化。例如,進化可能源自於突變,這些突變隨著時間推移提高了物種的適應性,使其在環境中更有生存的機會。但可進化性並不等同於適應性,它更關乎物種未來獲得適應性的潛力。
「可進化性的這種前瞻性特質使其備受爭議,」扎曼補充道。「我們認為它很重要,我們知道它存在,但對於它為何發生以及何時發生,我們還不太清楚。我們試圖弄清楚:能否在更現實的計算模型中觀察到可進化性的進化?」
為了驗證這一點,扎曼與其團隊使用名為Avida的計算框架建立了一個模型,其中包含三種有益的邏輯函式和三種有害的邏輯函式。這些邏輯函式可以理解為紅色和藍色的漿果,在特定環境中可能有益或有害。例如,在模型的一個環境中,紅色漿果對族群有益,而藍色漿果則有毒;在另一個環境中,情況則相反。結果是,族群無法同時在兩種環境中表現良好,而只能在其中一種環境中成功。
團隊隨後進行了一系列情境模擬,並測量了可進化性在每個情境中的變化。在一種情境中,環境保持不變,這意味著族群不需要從食用一種漿果轉換到另一種。在另一種情境中,族群被迫在食用紅色和藍色漿果之間迴圈切換。在這種情況下,團隊發現族群能夠成功地在不同漿果之間切換。特別是,環境的迴圈切換導致族群的「突變」顯著增加,使其能夠成功地在食用紅色或藍色漿果之間轉換。
當研究人員建立了在每種邏輯函式之間迴圈切換的情境時,Avida中的程式會將自己推向新的「突變鄰域」。這些鄰域可以被視為由電腦程式碼組成的多基因路徑。每次環境切換時,路徑都需要重新配置以適應另一種漿果。
「族群最終佔據的突變鄰域——透過進化找到——是那些單一突變能夠重新配置這條路徑的地方,」扎曼補充道。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突變」發生在程式(其「基因路徑」)中的某個電腦指令(即其「基因」)被改變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路徑的重新配置最終使電腦程式族群能夠「進化」,從而成功地在紅色漿果和藍色漿果專家「比鄰而居」的環境中生存。
那麼,時間在這種可進化性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研究人員改變了環境切換的頻率,從族群在一個環境中停留一代,到10代,再到100代。有趣的是,他們發現如果環境變化過快,可進化性並不會增加。然而,他們也發現,即使是長達數百代的迴圈週期,也能產生可進化性的進化和維持。
「一旦族群獲得了這種可進化性,它似乎不會被未來的進化所抹去,」扎曼說。這表明,一旦進化變得更加擅長進化,它很可能不會消失。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