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微型化革命:4KB記憶體就能跑的人工智慧,讓物聯網裝置更聰明
人工智慧一向被認為需要強大的運算能力和耗費大量能源,這對物聯網(IoT)裝置來說是個巨大挑戰。畢竟這些嵌入式感測器通常只有有限的運算資源、少量記憶體和小型電池。但在E-MINDS計畫中,來自Pro2Future研究中心、格拉茨科技大學(TU Graz)和聖加侖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找到了讓AI能在微型裝置上本地高效運作的方法,完全不需要依賴外部運算資源。
舉例來說,研究團隊已經能在僅有4KB記憶體的超寬頻(UWB)定位裝置上執行專業化AI模型,即時計算定位資料中的幹擾來源。Pro2Future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TU Graz技術資訊研究所科學家的Michael Krisper解釋:「這些微型裝置當然無法執行大型語言模型,而是執行非常特定任務的小型模型,例如距離估算。但要讓這些模型足夠精簡,需要一些特殊技巧,這正是我們在計畫中重點研究的部分。」
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套模組化系統,由多種方法組合而成。其中一個關鍵技術是模型分割與協調管理,這意味著不再使用單一通用模型,而是採用多個小型專用模型。以E-MINDS研究的定位技術為例,當遇到金屬牆面幹擾時會啟動特定模型,遇到人員移動幹擾或貨架幹擾時則會使用其他對應模型。
晶片上的協調管理模型能在約100毫秒內識別當前幹擾型別,並從伺服器載入合適的AI模型來計算幹擾因素,這樣的速度足以滿足倉儲等工業應用的需求。另一項創新技術是「子空間可配置網路(SCNs)」,這種模型能根據輸入資料自動調整,而不需要為每種輸入變體準備獨立模型。在影象識別任務(如物件分類)中,SCNs展現出極高的效率。
研究顯示,在測試影象變更或水果分類任務時,即便使用更小型、更節能的模型,運算速度仍可比依賴外部資源快上7.8倍。團隊還透過折疊模型的數學結構進一步縮小體積,同時保持足夠的準確度。量化技術和剪枝技術也是關鍵突破:量化技術將模型使用的浮點數簡化為整數,在可接受的準確度損失下大幅節省能源和運算時間;剪枝技術則會審視已完成模型,移除對核心任務不重要的部分。
除了成功的微型化成果,團隊也研究如何更有效率地部署AI模型,加快它們在微型裝置上的移植速度。雖然E-MINDS計畫主要聚焦於無線超寬頻定位技術,用以在工業自動化中精確追蹤無人機、自動化運輸車或機器人的位置,但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技術還有許多潛在應用場景。
例如,可作為無鑰匙車門開啟系統的額外安全措施,準確判斷鑰匙是否真的在車輛附近,而非只是無線電訊號被複製。高效能AI模型也能讓智慧家庭遙控器的電池壽命大幅延長,或是協助圖書館追蹤書籍位置。Krisper總結道:「透過E-MINDS計畫,我們運用新的專業知識和方法為未來產品和應用奠定了基礎。這個跨機構團隊完美互補,各自貢獻關鍵技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