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Skia技術解鎖「影子分支」 資料中心效能大躍進

Skia技術解鎖「影子分支」 資料中心效能大躍進

當頂尖工程師與產業專家聯手會擦出什麼火花?答案可能徹底改變現代資料中心的運算效率。資料中心存放大量伺服器處理海量資料,但處理器常因預測指令的負荷過重而效能卡關,導致資料流動變慢。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在搜尋引擎輸入問題時,回應速度常不如預期。

為解決此痛點,德州農工大學研究團隊攜手英特爾、AheadComputing和普林斯頓大學,開發出革命性的Skia技術。這項創新能讓處理器更精準預測未來指令,大幅提升運算效能。團隊核心成員包括電機工程系Paul V. Gratz教授、電腦科學系Daniel A. Jiménez教授,以及電機工程系研究生Chrysanthos Pepi。

「指令處理已成現代處理器設計的主要瓶頸,」Gratz教授強調:「Skia技術能有效預測後續指令,突破這個關鍵限制。」資料中心常見的運算困境在於指令流(電腦處理步驟)過於龐大複雜。源自希臘文「影子」之意的Skia,不僅能預測未來指令,更能據此提升系統的指令吞吐量(單位時間內完成的處理量)。

Gratz教授用餐廳服務生比喻:「就像服務生要同時處理多項任務,關鍵在單位時間內能完成多少工作。對運算系統而言,高吞吐量尤其重要。」提升吞吐量意味著更快的執行速度與更低的能耗,Gratz補充:「改善指令足跡相關的瓶頸,能讓硬體更貼合實際工作負載。效率提升10%,企業就能減少10%的資料中心建置量,節省數百萬美元成本——這些資料中心的用電量相當於整座發電廠的輸出。」

現代處理器原本透過「擷取導向指令預取」(FDIP)系統預先取得指令,其分支預測單元(BPU)負責預判指令流向。但隨著應用程式日益複雜,當分支目標緩衝區(BTB)發生錯誤時,會導致預測失準與快取汙染。這些未被利用的「影子分支」存在於已擷取的快取線中,卻因未被解碼而閒置。

Skia技術的突破在於能識別並解碼這些閒置位元組中的影子分支,將其儲存於「影子分支緩衝區」,與BTB協同運作。研究成員Pepi指出:「最令人振奮的是,多數未來指令其實早已存在系統中。我們證實Skia能以最小硬體成本,讓資料中心效能近乎翻倍成長。」

這項名為《Skia:揭露影子分支》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ACM國際程式語言與作業系統架構支援研討會,並在荷蘭向全球學者展示。合作團隊還包括普林斯頓大學David I. August教授、德州農工大學研究生Krishnam Tibrewala、英特爾資深首席工程師Gilles Pokam,以及AheadComputing的資深CPU架構師Bhargav Reddy Godala與Gino Chacon。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