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擁抱AI生成技術,觀眾接受度超乎預期
好萊塢正式邁入人工智慧時代!美國影藝學院上週首度明確表態,使用生成式AI工具製作的電影將不會被取消奧斯卡參賽資格。這項決策來得正是時候,隨著AI技術日益融入電影製作流程,關於創作主體性的爭論也越演越烈。
值得玩味的是,觀眾對AI參與電影製作的接受度,可能比業界預期的更高。更新後的奧斯卡評選規則強調,關鍵在於「人類是否始終居於創作核心」——AI工具可以輔助流程,但評審將嚴格審查作品的人類創作成分。
事實上,AI技術早已滲透電影產業各環節。今年奧斯卡影帝安卓亞布洛迪主演的《粗獷主義者》,就運用AI強化其匈牙利語臺詞;獲得13項提名的《艾蜜莉亞·佩雷斯》也在後製階段採用AI語音克隆技術。影藝學院此舉不過是正式承認這個既成事實。
為探究觀眾真實反應,我們在《文化經濟學期刊》發表的研究中,讓500名美國受試者評估AI生成的電影企劃。結果顯示,無論受試者是否知曉AI參與,對作品的期待值與觀影意願皆無顯著差異。但必須強調,這僅針對「創意發想階段」而非成品。
這與其他創意產業的發現不謀而合:當受眾認為作品完全由AI生成時,接受度通常較低。這暗示著「中庸之道」或許是最佳解——觀眾能接受AI輔助發想、剪輯與特效製作,但仍重視最終成品的人類創作本質。
奧斯卡新規正試圖取得這種平衡:不排斥AI工具,但堅持獎項應頒給以人類創意為核心的作品。目前看來,觀眾對此立場也頗為買單。
隨著生成式工具成為主流製作環節,關於創作歸屬與合理報酬的討論越發重要。產業界必須在擁抱技術的同時,建立明確的AI使用倫理規範,包括透明揭露AI參與程度,以及妥善認可那些提供訓練資料的創作者貢獻。
真正的考驗在於:電影產業能否在AI浪潮中,守住定義這個行業的創作價值?這已非「AI是否」影響影視未來,而是「如何影響」以及「由誰制定規則」的問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