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裡達海豚集體死亡之謎:人類汙染如何摧毀海洋生態?
2013年,佛羅裡達印第安河潟湖驚傳瓶鼻海豚異常死亡事件,研究發現這場生態災難竟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當年該區域8%的海豚族群消失,科學家追蹤發現,元兇是藻類大量繁殖引發的連鎖反應——這正是人類排放富含氮磷的廢水與肥料所致。
佛羅裡達洪水研究中心的Charles Jacoby博士指出:「我們發現海豚死亡與營養不良,源自牠們被迫改變飲食習慣後的能量攝取不足。」研究團隊透過同位素分析證實,2011至2013年間,海豚主食從高能量的鯔魚轉為能量較低的鯛魚,這意味牠們需多捕食15%的獵物才能維持相同熱量。
監測資料觸目驚心:研究中的337隻海豚裡,64%體重不足、5%極度消瘦,更有77隻死亡。Blue World研究所的Megan Stolen強調:「這已符合『異常死亡事件』定義——即海洋哺乳動物非預期的大規模死亡。」
生態惡化關鍵在於2011年的藻華現象。人類排放的肥料、化糞池廢水等汙染物在潟湖累積,促使藻類瘋狂生長。這些藻類遮蔽陽光,導致海底海草與大型藻類死亡——這正是海豚主要獵物的重要棲息地。
Hubbs海洋世界研究所的Wendy Noke Durden補充:「棲地破壞不僅改變獵物數量分佈,更整體降低了海豚的覓食成功率。」資料顯示,2000至2020年間營養不良致死率平均17%,但在2013年竟飆升至61%。
中佛羅裡達大學的Graham Worthy博士提醒,研究仍有限制:「我們缺乏1993至1999年間所有獵物的同位素資料,且若能分析存活海豚的肌肉樣本,將更能強化飲食改變與營養不良的關聯性。」
Jacoby博士總結:「藻類繁殖本是生態系統正常現象,但當人類活動導致營養鹽過量,就會引發過度、持久的有害藻華。控制汙染物排放量,才是防止生態崩壞的關鍵。」這項發表於《海洋科學前沿》的研究,為人類敲響了海洋保育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