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望遠鏡驚人發現:星系從「厚實階段」如何瘦身成形?
美國航太總署(NASA)最新發射的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為天文學家開啟了觀測星系演化史的全新視野。這項突破性研究分析了111個側向星系後發現,包括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在內,多數星系都經歷了「先厚後薄」的雙階段成形過程,這項發現甚至能追溯至100億光年外的古老星系。
研究團隊領導人、現任職於日本東北大學的塚本貴文(原澳洲國立大學)指出,觀測遙遠星系就像使用時光機,讓我們得以見證星系盤在宇宙歷史中的形成過程。得益於韋伯望遠鏡的卓越解析度,科學家首次在本地宇宙以外的星系中,清晰辨識出厚盤與薄盤的雙層結構。
多數螺旋星系(包括我們的銀河系)都具有典型的雙層星盤結構:年輕且富含氧、碳等重元素的恆星集中在薄盤;而年代久遠、金屬量較低的古老恆星則分佈在厚盤中。這些結構如同宇宙化石,儲存著星系演化、恆星形成乃至生命必需元素創造的關鍵線索。
研究顯示一個明確趨勢:早期宇宙中的星系多呈現單一厚盤結構,隨時間演進才逐漸發展出內含薄盤的雙層構造。這表明星系最初形成厚盤,其後才在內部孕育出薄盤。值得注意的是,質量較大的星系似乎更早完成薄盤的形成。
針對銀河系大小星系的模擬顯示,薄盤約在80億年前開始成形,這與我們透過恆星年齡測量得出的銀河系演化時程高度吻合。為驗證這項發現,團隊不僅分析星體結構,更結合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的氣體運動觀測資料,建構出完整的星系形成模型。
塚本強調,韋伯望遠鏡的影像解答了天文學界長期以來的疑問:銀河系的形成過程究竟是特例還是常態?這些來自宇宙深空的觀測資料,讓我們首次得以窺見與銀河系幼年期相似的星系樣貌。
這項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的重要研究,將有助於串連近域與遙遠星系的觀測成果,進一步完善我們對星系盤形成機制的認知。隨著韋伯望遠鏡持續傳回突破性資料,人類對宇宙演化的理解正邁入全新紀元。
參考文獻:塚本貴文等人,《宇宙歷史中星系薄厚盤的湧現》,《皇家天文學會月報》,2025年6月26日。DOI: 10.1093/mnras/staf604
訂閱《科技日報》電子報,掌握最新科學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