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矮星」可能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根據英國杜倫大學、夏威夷大學與利物浦大學天文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所謂的「暗矮星」可能是由褐矮星冷卻後形成的特殊天體,其能量來源竟是神秘的暗物質。
天文學家運用AI技術模擬的暗矮星示意圖(圖片來源:Gemini AI人工智慧)。
目前科學界對暗物質的認知僅止於它的存在與行為模式,但對其實質性質仍一無所知。過去半世紀以來,學者們提出多種假說,但至今尚無任何理論能獲得足夠的實驗證據支援。
在所有候選理論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s)。這類粒子質量極大,卻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產生互動作用——它們能穿透物體而不被察覺,不發光也不受電磁力影響,唯一顯現的只有引力效應。而這種特性的暗物質,正是暗矮星存在的必要條件。
夏威夷大學傑瑞米·薩克斯坦教授解釋:「由於暗物質會產生引力作用,因此可能被恆星捕獲並在內部累積。一旦這個過程發生,暗物質粒子之間可能產生互動作用並互相湮滅,釋放出足以加熱恆星的能量。」
一般恆星之所以發光,是因為核心進行著核融合反應,產生大量熱能。當恆星質量足夠大時,重力會將物質壓縮到足以引發原子核反應的程度,這個過程釋放的巨大能量就是我們看到的光芒。有趣的是,暗矮星也會發光,但原因卻與核融合完全不同。
薩克斯坦教授指出:「暗矮星的質量非常小,約僅太陽的8%。如此微小的質量根本不足以啟動核融合反應。這類天體在宇宙中其實相當常見,通常只會發出微弱的光芒,也就是科學家熟知的褐矮星。」
然而,如果褐矮星位於暗物質特別密集的區域(例如銀河系中心),它們就可能轉變成完全不同的天體。「這些天體會聚集周圍的暗物質,逐漸演化成暗矮星。」薩克斯坦教授強調,「周圍暗物質越多,捕獲量就越大;而恆星內部的暗物質越多,透過湮滅產生的能量也就越可觀。」
但要讓暗矮星理論成立,暗物質必須是由WIMPs這類能與自身強烈作用並轉化為可見物質的大質量粒子所構成。其他候選理論(如軸子、模糊超輕粒子或惰性微中子)都因質量過小而無法在這些天體中產生預期效應。
不過,如果沒有具體方法辨識暗矮星,整個假說就失去意義。為此,薩克斯坦教授團隊提出一項關鍵特徵標記:「我們建議尋找鋰-7的存在,因為這將是獨一無二的指標。鋰-7在普通恆星中極易燃燒並快速消耗,所以如果能找到疑似暗矮星的天體,檢測到鋰-7的存在就能排除它是褐矮星的可能性。」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發表於《宇宙學與天體粒子物理學期刊》。
_____
參考文獻:Djuna Croon等學者,《暗矮星:銀心等待發現的暗物質供能次恆星天體》,《宇宙學與天體粒子物理學期刊》2025年7月,doi:10.1088/1475-7516/2025/07/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