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關係自由與幸福感的跨文化觀察

關係自由與幸福感的跨文化觀察

親密關係向來被視為預測幸福感的重要指標,心理學家也常建議人們將人際關係列為優先,以追求更幸福的人生。然而,資料卻顯示了一個有趣的矛盾現象:生活在關係較為穩定的地區的人們,並不一定更幸福。例如,美國和瑞典等國家的離婚率雖高,但當地居民的幸福感卻普遍高於許多其他國家。此外,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們通常比美國人更重視關係,但他們的幸福感卻往往較低。

美國心理學家格倫·亞當斯在迦納生活時,觀察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他經常看到車尾貼著警告人們小心朋友的貼紙,其中一張寫著:「我害怕我的朋友,甚至包括你。」旁邊還畫著一根指向讀者的威脅性手指。這讓亞當斯感到好奇:這只是少數人的想法,還是迦納多數人的共同感受?為此,他進行了一項簡單的研究,詢問美國和迦納的大學生是否在社交圈中有「敵人」——即那些恨你、希望你失敗或試圖阻礙你進步的人。結果顯示,79%的迦納學生表示有敵人,而美國學生僅有17%。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現象並非迦納獨有。例如,香港學生比美國學生更傾向於認同「我是敵人的目標」和「聲稱沒有敵人的人很天真」等陳述。而加拿大學生則與多數美國人一樣,對這些陳述持否定態度。當亞當斯深入詢問美國人對敵人的看法時,發現他們往往會選擇遠離這些負面關係。一位參與者表示:「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繼續與不喜歡的人互動。」

這些觀察引出了一個重要概念:「關係流動性」。某些文化中的關係更具彈性,人們有更大的自由選擇與誰交往,並離開不喜歡的關係。而在關係流動性較低的文化中,關係更為穩定和持久,但人們對這些關係的選擇權較少,即使不快樂也傾向於維持現狀。

在關係流動性高的文化中,人們更頻繁地結識新朋友、擁有更多戀愛關係、離婚率更高,也更常更換工作。有時,這種流動性僅涉及改變社交圈,有時則涉及實際搬遷。一項涵蓋39個文化的研究顯示,巴西、墨西哥、瑞典和美國等國的關係流動性較高,而埃及、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國則相反。

研究還發現,關係流動性高的文化中,人們更願意向親密朋友透露自己的秘密,如失敗和擔憂,這種自我揭露有助於拉近關係。此外,這些文化中的人們更傾向於認為自己與朋友的興趣和愛好相似,並對他人有更高的信任度。這些發現與迦納人對敵人的警惕,以及美國人難以理解「敵人」存在的現象形成對比。

為進一步驗證關係流動性與幸福感的關聯,研究團隊比較了全球各地的關係流動性分數與幸福感調查結果。結果顯示,關係流動性高的文化中,人們的幸福感也更高。為排除其他因素的幹擾,研究團隊還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調查了中國328個地區的22,000多人,發現關係流動性較高的地區居民幸福感也較高。

為探討因果關係,研究團隊追蹤了中國13所大學的學生,發現那些搬到關係流動性較高地區的學生,幸福感在三年內顯著提升。這表明,關係流動性確實可能促進幸福感。

然而,關係流動性低的文化並非「缺陷」。這些文化通常出現在環境威脅較高的地區,如疾病、戰爭和自然災害頻發的地方。在這些情況下,穩定的關係有助於人們度過難關。此外,稻作農業文化(如韓國和菲律賓)中,關係固定性也有其功能性,因為稻作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和協調,穩定的關係有助於農民應對挑戰。

總之,關係流動性低的文化並非失序,而是適應性策略,旨在將人們連結起來以克服困難。然而,在安全時期,這種策略並不一定能提升幸福感。這項研究或許能引發你對自身經驗的反思:你是否感到被某些社交關係束縛,以至於迦納的悲觀貼紙似乎成了有用的建議?關係流動性的文化差異既是客觀現實,也與我們對離開舊關係和結識新人的信念有關。這些信念未必準確,但若我們願意相信增加社交流動性可能帶來更多幸福,或許就能邁出改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