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最新研究:高膽固醇未必等於高心血管風險
一項為期一年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在100名代謝健康且平均實行生酮飲食五年的受試者中,極高的膽固醇水平與動脈粥狀硬化之間並無關聯。這項由Harbor-UCLA醫學中心Lundquist生物醫學創新研究所主導,並與多家機構合作的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高膽固醇直接導致冠狀動脈疾病」的傳統觀念。
發表於《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進展》的這項研究,追蹤了100名長期實行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的代謝健康成年人。這些被稱為「瘦體質高反應者」(LMHRs)的個案,雖然出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載脂蛋白B(ApoB)水平升高的現象,卻未發現基礎冠狀動脈疾病或隨時間惡化的證據。
研究結果顯示,對這類特定族群而言,傳統膽固醇指標可能無法如既往認知般準確預測心臟病風險。研究團隊強調,未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並採取更個人化的心血管風險評估與治療方式。
現行主流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理論——脂質假說認為,ApoB和LDL-C升高是主要風險因子,應作為首要治療目標。然而這項新研究質疑,對於因生酮飲食導致膽固醇升高的代謝健康者,這套理論是否依然適用。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採用生酮飲食是為瞭解決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能有效改善從糖尿病到發炎性腸道疾病乃至躁鬱症等多種慢性病,探討飲食引起的高膽固醇對心血管風險的影響變得至關重要。儘管這種療法效果顯著,但醫師往往因擔心增加心臟病風險而不建議採用。
研究團隊特別針對採用低碳飲食且符合LMHR特徵的族群,探討LDL-C、ApoB與心臟斑塊進展的關聯性。這類獨特的代謝特徵包括:儘管三酸甘油脂低、高密度脂蛋白高、血壓低、胰島素阻抗低且體重指數低,卻出現LDL-C和ApoB水平升高的現象。
研究結果顯示,斑塊進展與ApoB和LDL-C的總暴露量、變化或基礎水平均無關聯。相反地,基礎斑塊負荷才是預測未來斑塊進展的最強指標。這意味著高膽固醇未必總是心血管斑塊進展的標記,而LMHR特徵者可能需透過心臟影像檢查進一步評估心血管風險。
該研究共同資深作者、Lundquist研究所預防心臟學講座教授Matthew Budoff博士強調,醫界與大眾都應認知到,風險評估應根據個人狀況採取資料導向的個人化方式。這項發現也凸顯出,現行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有必要納入心臟影像檢查,並以更開放的多學科方法來理解LMHR族群的心臟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