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人類墓葬揭示尼安德塔人與智人共享文化與技術
最新研究指出,尼安德塔人與智人早在生物同質化之前,就已經在中東地區相遇並融合,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文化。這項研究基於以色列提姆謝內特洞穴的發現,揭示了這些不同的人類族群不僅使用相同的狩獵策略和工具製作方法,還展現了相似的文化行為。
研究作者約西·扎伊德納教授表示:「在這個時期,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人類都是混血兒。他們擁有統一的文化,因為他們彼此學習,但他們來自不同的基因庫或生物群體,這些群體在這裡混合在一起。」
中東地區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類墓葬,包括現今以色列的卡夫澤、斯胡爾、塔本和內謝爾拉姆拉等地,這些墓葬的年代約在10萬至11萬年前。儘管學者們對於每個遺址的物種歸屬仍有爭議,但卡夫澤和斯胡爾的標本通常被認為更接近智人,而內謝爾拉姆拉的遺骸則顯示了兩者混合的特徵。塔本的骨骼則代表了尼安德塔人或前尼安德塔人,而新發現的提姆謝內特個體則暫時被歸類為智人。
值得注意的是,提姆謝內特洞穴發現的石器技術與中東地區的其他遺址一致,均屬於向心勒瓦盧瓦工業。扎伊德納解釋:「我們只在這個時期看到這種特定的石器製作技術,之前和之後都沒有。這種技術出現在所有遺址,無論製造者具有更多原始智人特徵還是尼安德塔人特徵。」
此外,動物遺骸顯示,中東地區的中舊石器時代人類專注於狩獵大型草食動物,如原牛和馬。研究作者還指出,所有遺址在對待死亡的文化反應上表現出相似性,包括死者高度彎曲的姿勢以及墓穴中放置的動物遺骸和赭石塊。
這些葬禮習俗和赭石的使用被視為史前人類象徵思維發展的指標,表明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可能促進了複雜社會行為和習俗的出現。扎伊德納強調:「這些習俗只在中東地區和這個時期出現,之前和之後都沒有。綜合這四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所有遺址之間存在明顯的行為一致性。」
最終,這些發現為我們理解中舊石器時代不同人類族群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新的視角,表明他們不僅共存,還積極分享了思想、技術和實踐。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