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復活節島民基因組揭密:韌性與歐洲人前的美洲接觸
復活節島,又稱拉帕努伊島,乃世界上最為偏遠的有人居住之地之一。因其蘊含巨石雕像等豐富考古遺跡,一直深深吸引著眾多人的目光。對此島的深入研究引發了兩大爭議焦點。其一,其歷史被視作資源過度開發的警世故事,最終導致人口大幅崩潰,即所謂的「生態滅絕」理論。其二,在歐洲人抵達之前,跨太平洋航行至美洲的可能性仍備受爭論。為解答這些問題,哥本哈根大學全球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團隊,對15位生活在1670年至1950年間的拉帕努伊人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分析。
拉帕努伊島位於太平洋,處於波利尼西亞三角的最東端,距南美洲西部3700公里,距最近有人居住的島嶼東部超過1900公里。儘管地處偏遠,考古和基因證據顯示,西元1250年左右,來自西方的波利尼西亞人已抵達此島。
在接下來的五個世紀裡,拉帕努伊人發展出了以具代表性的巨石雕像(摩艾)和紀念性石臺(阿胡)為特色的文化。直到西元1722年,歐洲人才首次抵達拉帕努伊島。
多年來,歐洲訪客對拉帕努伊人造成了毀滅性影響。他們殺害當地居民,還帶來了島民前所未接觸過的致命病菌。此外,在19世紀60年代,秘魯奴隸販子綁架了島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國際社會譴責奴隸貿易行為後,只有少部分人得以返鄉。其後,天花疫情爆發,拉帕努伊人口銳減,據估計僅剩110人。
洛桑大學和瑞士生物資訊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安娜 - 薩福·馬拉斯皮納斯博士表示:「雖然拉帕努伊島的環境確實受到森林砍伐等人為活動的影響,但我們此前並不清楚這些變化是否導致了人口崩潰,以及如何造成的。」
研究人員研究了過去500年間生活在該島的15位古代居民的基因組。他們未發現與17世紀人口崩潰相對應的基因瓶頸證據。分析反而顯示,直到19世紀60年代秘魯奴隸襲擊強行帶走三分之一的島民之前,該島一直維持著小規模人口,且人口數量穩步增長。
此外,分析表明,古代島民和現代拉帕努伊人一樣,都攜帶美洲原住民的DNA。這種基因混合很可能發生在西元1250年至1430年之間。
結合考古證據和口述歷史,這一發現顯示,在歐洲人抵達拉帕努伊島以及哥倫布抵達美洲之前,波利尼西亞人可能早已跨越大西洋。
洛桑大學的研究員芭芭拉·蘇薩·達·莫塔博士稱:「我們的基因分析顯示,從13世紀到18世紀歐洲人抵達之前,人口一直在穩定增長。這種穩定性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駁斥了接觸歐洲人前人口劇烈崩潰的觀點。」
哥本哈根大學全球研究所的研究員維克託·莫雷諾 - 馬亞爾博士表示:「我們研究了美洲原住民DNA在拉帕努伊人的波利尼西亞基因背景中的分佈情況。這種分佈與13世紀至15世紀之間的接觸情況相符。」
馬拉斯皮納斯博士稱:「雖然我們的研究無法告訴我們這種接觸發生在哪裡,但這可能意味著拉帕努伊人的祖先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之前就已抵達美洲。」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
J.V. Moreno-Mayar等人,2024年。古代拉帕努伊基因組揭示韌性和歐洲人前與美洲的接觸。《自然》633卷,389 - 397頁;doi: 10.1038/s41586-024-078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