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NASA撞擊小行星任務驚現未解之謎!飛散巨石竟改變軌道動力學

NASA撞擊小行星任務驚現未解之謎!飛散巨石竟改變軌道動力學

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DART)任務成功改變了迪莫弗斯(Dimorphos)小行星的執行軌道,這項突破性成果為地球防禦系統帶來重大進展。然而最新研究發現,撞擊後噴射出的巨石群竟以意外方式影響了小行星動力學,這可能讓未來的行星防禦任務變得更加複雜。

研究團隊透過義大利立方衛星LICIACube拍攝的影像,追蹤分析了104塊從迪莫弗斯表面脫離的巨石。這些巨石半徑介於0.2至3.6公尺之間,以每秒52公尺的高速噴射而出。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巨石並非隨機散佈,而是明顯集中在兩個特定區域,顯示撞擊過程存在某種尚未解明的物理機制。

「我們觀察到約70%的噴射物質集中在南部區域,」馬裡蘭大學天文學系首席研究員託尼·法納姆解釋,「這些很可能是DART探測器的太陽能板撞擊到兩塊名為『阿塔巴克』和『波德蘭』的巨型岩石後產生的碎片。」其中半徑達3.3公尺的「阿塔巴克」岩石被證實是南部碎片群的主要來源。

更驚人的是,這些噴射巨石的動量竟然是DART探測器撞擊動量的三倍以上。由於噴射方向與探測器撞擊方向幾乎垂直,這次任務可能使迪莫弗斯的軌道平面傾斜了將近1度,導致小行星在太空中翻滾。

「這就像一場宇宙撞球遊戲,」共同作者傑西卡·桑夏恩教授比喻道,「如果我們不考慮所有變數,可能會錯失『進袋』的機會。當小行星朝地球飛來時,這些細微因素都將變得至關重要。」

研究團隊強調,與2005年「深度撞擊」任務不同,DART撞擊的是一個佈滿巨石的粗糙表面,這導致噴射物呈現出混沌的絲狀結構。歐洲太空總署的「赫拉任務」將於2026年抵達迪莫弗斯進行更詳細的探測,有助於釐清這些複雜的撞擊動力學。

「我們成功改變了小行星軌道,」法納姆總結道,「但研究顯示噴射巨石產生的附加動量幾乎與直接撞擊相當。這個意外因素將徹底改變未來行星防禦任務的物理考量。」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行星科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