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驚人發現!芝加哥始祖鳥化石揭開恐龍飛翔之謎

驚人發現!芝加哥始祖鳥化石揭開恐龍飛翔之謎

這具被命名為「芝加哥始祖鳥」的化石,是已知第14具儲存完好的侏羅紀時期始祖鳥標本。

芝加哥始祖鳥體型僅如鴿子般大小,是目前發現的最小個體。其細小的中空骨骼被完美儲存在堅硬的石灰岩板中,與其他始祖鳥化石一樣出土於德國索爾恩霍芬地區的石灰岩層。

這具珍貴化石最初由私人收藏家於1990年前發現,歷經多年私人收藏後,在多方贊助者的協助下,終於在2022年8月入藏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

「當我們首次見到這具始祖鳥化石時,我簡直興奮到說不出話來!」菲爾德博物館古爬行動物學副館長歐康納博士回憶道,「雖然始祖鳥被發現已有160年歷史,但這具標本的儲存狀態之完好,讓我們從頭到尾都能獲得全新發現。」

研究團隊運用高解析度CT掃描與3D數位重建技術,首次完整呈現始祖鳥的頭骨結構,特別是儲存異常完好的顎部區域。歐康納博士解釋:「上顎骨的構造有助我們瞭解鳥類頭骨運動性的演化歷程,這項特徵讓現代鳥類能獨立活動喙部,對適應不同生態環境至關重要。」

更令人驚喜的是,標本手足部位儲存的軟組織顯示,始祖鳥可能經常在地面活動,甚至具備攀爬樹木的能力。而翅膀上發現的「第三級飛羽」更為恐龍飛行演化提供關鍵證據。

「始祖鳥並非最早擁有羽毛或翅膀的恐龍,」歐康納博士強調,「但我們認為牠是最早能真正飛行的恐龍。這具標本首次清晰展示其長臂骨上的第三級飛羽,填補了翅膀與身體間的空隙,解決了飛行時的氣流問題。」

這項突破性發現不僅證實始祖鳥具備飛行能力,更支援「恐龍多次獨立演化出飛行能力」的假說。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為古生物學研究開啟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