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新冠病毒竟在眼底與大腦沉積阿茲海默蛋白!研究揭「腦霧」驚人關聯

新冠病毒竟在眼底與大腦沉積阿茲海默蛋白!研究揭「腦霧」驚人關聯

「腦霧」這個名詞在疫情後已廣為人知。早在新冠病毒出現前,纖維肌痛症患者、更年期婦女,以及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初期病患,都曾反映過類似思慮不清、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症狀。

當新冠病毒開始肆虐全球後,「腦霧」更成為長新冠患者最常見的困擾之一。然而,醫學界至今仍未能完全釐清其作用機制。相較之下,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成因更是一個難解的醫學謎團,科學家們長期爭論著β-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究竟何者才是關鍵病理指標。

耶魯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將這兩大醫學難題串聯起來,首度證實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的毒性β-類澱粉蛋白斑塊沉積,這或許正是「腦霧」症狀的元兇。

研究團隊跳脫傳統動物實驗模式,改採創新研究方法。他們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不僅大腦,連視網膜也含有高濃度β-類澱粉蛋白,因此利用捐贈的人體眼部組織培養出「視網膜類器官」,建立更精準的人體疾病模型。

資深研究員Brian Hafler醫師博士強調:「人類視網膜類器官模型能避免物種差異造成的誤差,在特異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實驗中,當研究團隊讓類器官接觸新冠病毒棘蛋白後,確實觀察到β-類澱粉蛋白水平上升的現象。

更令人震驚的是,解剖檢驗確診病患的視網膜組織時,即便這些個案生前從未有失智病史,其β-類澱粉蛋白含量仍遠高於常人,濃度甚至逼近阿茲海默症患者。不過研究也帶來一線曙光——當團隊使用實驗性藥物NRP1抑制劑進行治療時,成功觀察到類澱粉蛋白沉積減少的逆轉現象。

Hafler醫師指出:「NRP1在β-類澱粉蛋白聚合過程中的分子機制,為後續研究提供了明確標靶,這或許能發展成治療新冠後神經病變的新療法。」這項發現同時支援了「β-類澱粉蛋白抗菌假說」,認為這種蛋白可能是大腦對抗病毒感染的自然免疫反應之一。

研究團隊正持續追蹤新冠感染是否會提高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並積極測試各類藥物阻斷病變的可能性。Hafler醫師總結:「我們最終目標是預防新冠造成的長期神經損傷,並開發調節病毒與宿主互動的新型療法,阻斷病毒感染誘發的類澱粉病變與阿茲海默症。」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刊登於《科學進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