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區域建案真能實現「零廢棄」?研究揭密關鍵成功因素

區域建案真能實現「零廢棄」?研究揭密關鍵成功因素

最新研究顯示,在偏鄉城鎮推動建築工程時,確實有機會達成近乎零廢棄的目標。但關鍵在於,業主必須從規劃階段就將減廢思維納入決策核心,打造完整的責任鏈。查爾斯達爾文大學(CDU)學者針對愛麗斯泉地區建案進行研究,深入探討落實迴圈經濟面臨的實際挑戰。

所謂迴圈經濟,是指透過重複使用、修復再造與資源回收等策略,讓物料價值最大化,避免淪為垃圾掩埋場的廢棄物。全球約三成廢棄物來自建築工程,這項研究特別聚焦CDU愛麗斯泉校區翻修案,實際應用迴圈經濟原則。

研究團隊由CDU北方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迪皮卡·馬圖爾博士領軍,在工程發包階段就匯入迴圈經濟理念,並訪談專案經理、建築師與承包商等利害關係人,全程追蹤廢棄物流向。研究發現刊登於《都市研究實踐》期刊,指出業主的決心是推動迴圈經濟的最大關鍵。

「在這個專案中,CDU展現領導風範,不僅要求建築師重複使用特定建材,更在招標檔案中將廢棄物管理列為評選權重。」馬圖爾博士強調:「由於業主主導建築團隊組成,他們對迴圈經濟的認同程度,直接影響整個專案的永續實踐。」

實際執行層面,工程團隊成功重複利用隔間牆、天花板骨架、木質飾板等材料,讓可回收物徹底避開掩埋命運。馬圖爾博士補充:「將廢棄物管理納入永續指標後,各單位更積極思考建材再利用的可能性。例如建築師與玻璃廠商協作設計資訊中心的新隔間,讓舊玻璃門獲得新生;營造商則就地重製天花板骨架與木飾板。」

不過研究也發現,不符合澳洲最新安全規範的材料仍無法再利用。其他阻礙包括:中小型企業普遍缺乏減廢知識,以及偏鄉廢棄物運輸成本過高等問題。目前金屬、紙類、塑膠與紙板都必須跨州處理。

「當地建築師、營造商等中小型業者,正面臨專業知識不足與在地回收選項有限的雙重挑戰。」馬圖爾博士建議:「可透過建築師公會等專業組織的進修課程強化技能。若要提升偏鄉建案的迴圈經濟實踐率,政府應將迴圈標準納入採購政策,並提供財政誘因、區域環保評鑑、運輸補貼等配套措施。」

這項研究由CDU商學院院長馬內卡·賈亞辛赫教授與北方研究所克爾斯廷·贊德教授共同參與,為偏鄉永續建設提供重要參考藍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