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睡鬧鐘有害健康,為何我們卻戒不掉?
理想情況下,我們都不需要鬧鐘,至少不會經常使用。被刺耳的鈴聲驚醒,代表你的身體認為睡眠不足——而它通常是對的。大量研究證實,睡眠不足會損害身心健康。但在現實生活中,準時起床往往是必須的,因此如何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最佳睡眠品質,成為現代人的重要課題。
多數睡眠科學家指出,按下貪睡鍵多睡幾分鐘再被二次喚醒,絕對不是提升睡眠品質的好方法。然而一項針對實際行為(而非理想行為)的研究顯示,這仍是普遍現象。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的羅賓斯博士團隊分析睡眠追蹤App「Sleep Cycle」的資料,研究2.1萬人共300萬個夜晚的睡眠模式。
結果顯示,高達55.6%的早晨會使用貪睡功能,45%的受試者超過80%時間都在按貪睡鍵。平均而言,使用者首次鬧鈴後會多睡11分鐘,重度使用者(80%以上時間按貪睡鍵)更達20分鐘。更糟的是,每次睡眠平均會按2.4次貪睡鍵,且女性使用頻率高於男性。
羅賓斯博士指出:「多數人按貪睡鍵是希望多睡『一會兒』,但這個普遍現象卻很少被睡眠研究關注。」當然,使用睡眠追蹤App的族群可能無法代表全體人口。
「貪睡功能會打斷最重要的睡眠階段,」羅賓斯解釋:「清晨時段富含快速動眼期睡眠。按貪睡鍵會中斷這些關鍵階段,通常只讓你在鬧鈴間獲得淺眠。最佳策略是將鬧鐘設在最晚可能時間,並堅持第一次鈴響就起床。」不過比起刺耳的鬧鈴,這項建議恐怕更難被聽進去。
研究發現,貪睡功能主要用於週一至週五,冬季使用率最高(雖然各月差異不大)。這項跨國研究顯示,瑞典、德國和美國人最愛按貪睡鍵。多數結果符合預期,但有個意外發現: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反而不如睡眠較長者愛用貪睡功能。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因為短期睡眠者肩負緊急責任,無法貪圖額外睡眠。
相反地,超過9小時的睡眠特別容易以貪睡功能結束,可能反映睡眠不足後的補眠需求或疾病狀態。這項開放取用研究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