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驚人發現!澳洲波貢蛾竟用星空當指南針

驚人發現!澳洲波貢蛾竟用星空當指南針

每年春天,數十億隻波貢蛾(學名:Agrotis infusa)為了躲避澳洲東南部的高溫,會展開長達1000公里的遷徙旅程,飛往從未造訪過的澳洲阿爾卑斯山區涼爽洞穴。

波貢蛾利用天體線索和地球磁場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導航系統,讓牠們能在夜間長途飛行至特定目的地。圖片來源:Lucinda Gibson & Ken Walker, Museum Victoria / CC BY 3.0。

隆德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和南澳大學研究員Eric Warrant教授表示:「過去我們知道某些鳥類甚至人類會利用星星導航,但這是在昆蟲身上首次獲得證實。」

「波貢蛾的導航能力精確得驚人。牠們利用星星作為指南針,在廣闊區域中導航,並根據季節和夜間時間調整飛行方向。」

「每年春天,數十億隻波貢蛾從澳洲東南部的繁殖地出發,飛行上千公里前往阿爾卑斯山區少數幾個洞穴和岩石露頭。」

「這些蛾類在涼爽黑暗的庇護所中度過整個夏季,到了秋季再踏上返程繁殖並死亡。」

研究團隊在磁中性的受控環境中,運用精密的飛行模擬器和腦部記錄技術,測試蛾類在不同天空條件下的定向能力。

當面對自然星空且沒有磁場時,這些昆蟲始終保持正確的季節性遷徙方向——春季向南,秋季向北。

當星空旋轉180度時,牠們也相應地改變方向;但當星星排列被打亂時,牠們的定向能力便消失了。

Warrant教授解釋:「這證明牠們不只是飛向最亮的光源或遵循簡單的視覺線索。」

「牠們解讀夜空中的特定圖案來確定地理方向,就像候鳥一樣。」

有趣的是,當星星被雲霧遮蔽時,蛾類仍能僅依靠地球磁場維持方向。

這種雙重導航系統確保了牠們在變動環境中仍能可靠導航。

研究團隊進一步探究了這種行為的神經基礎,在蛾類大腦中發現了對星空方向有反應的特殊神經元。

這些位於負責導航和轉向腦區的神經細胞,當蛾類面朝南方時會產生最強烈的反應。

Warrant教授指出:「這種方向調節顯示波貢蛾大腦以驚人複雜的方式編碼天體訊息。」

「這是一個裝在微小昆蟲大腦中的複雜導航能力的絕佳範例。」

這項發現可能為機器人技術、無人機導航,以及受棲息地喪失或氣候變遷威脅物種的保育策略提供啟發。

近年波貢蛾數量急劇下降,已被列為易危物種。

此研究突顯了保護遷徙路線和蛾類依賴的黑暗天空的重要性。

Warnet教授強調:「這不僅關乎一種蛾類,更關乎動物如何解讀周遭世界。」

「數千年來,夜空一直指引著人類探險家。現在我們知道,它也指引著蛾類。」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期刊。

_____

D. Dreyer et al. 波貢蛾利用恆星指南針進行夜間長距離導航。《自然》期刊,2025年6月18日線上發表;doi: 10.1038/s41586-025-09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