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龜族群數量回升!保育成果終於看見曙光
一項針對全球6種海龜、48個族群的全面性研究顯示,在評估棲息地狀況、威脅因素及保育能力後,這些海洋龜類的生存狀況正逐漸改善。這群從恐龍時代存活至今的古老生物,歷經多次物種大滅絕仍屹立不搖,卻差點栽在人類手上。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指出:「海龜面臨的威脅不勝列舉,但最大的生存危機來自人類。」漁具纏繞、海洋垃圾、誤食塑膠、船隻撞擊、油汙汙染等問題層出不窮。更令人痛心的是,人類為獲取龜肉、龜殼製作飾品,甚至為傳統醫藥需求大肆捕獵。西非地區估計有高達50%的海龜蛋流入黑市交易。
即便出於善意,人類活動仍可能造成傷害。海龜觀光可能幹擾產卵過程,而築巢地周邊的光害與噪音汙染更會使母龜與幼龜迷失方向。氣候變遷更是致命威脅,因為孵化溫度決定幼龜性別,全球暖化可能導致族群性別比例嚴重失衡。
值得慶幸的是,歷經數十年全球保育行動,情況已出現轉機。海洋學會主席羅德里克·馬斯特表示:「這證明海龜保育工作已見成效,但同時也是行動號角,提醒我們必須持續努力,特別針對高風險族群加強保護。」
研究報告顯示,40%的區域管理單位(RMUs)被歸類為低風險-低威脅等級,相較2011年幾乎翻倍成長。高威脅RMUs比例更從近三分之二降至不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三的RMUs在風險或威脅評估中呈現改善趨勢。
研究主要作者布萊恩·華萊士強調:「這項成果展現了全球在地保育行動的深遠影響,凝聚了無數個人與組織的長期付出。」然而,稜皮龜的狀況特別令人憂心,所有族群都被列為高風險,近半數屬高風險-高威脅等級,與整體改善趨勢背道而馳。
專家呼籲,要確保海龜永續生存,仍需加強漁業管理、國際合作,並在重要棲地投入更多資源。馬斯特建議:「我們需要更多資金、更強的合作關係,特別是在對海龜至關重要卻面臨社經挑戰的地區。」
這項發表於《瀕危物種研究》期刊的報告,不僅為海龜帶來好訊息,更驗證了數十年保育工作的價值。正如華萊士所言:「海龜教會我們,持之以恆終能獲勝。」這場保育馬拉松,我們才剛跑完前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