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考古 > 愛爾蘭巨石古墓DNA解密:史前社會比想像更平等

愛爾蘭巨石古墓DNA解密:史前社會比想像更平等

最新DNA研究顛覆了考古學界長久以來的認知——那些被認為是愛爾蘭石器時代王室陵墓的巨石建築,其實是屬於整個社羣的公共空間。這項發表在《劍橋考古學期刊》的研究,透過分析55具距今5000年遺骸的基因資料,揭示了愛爾蘭新石器時代社會結構的重大轉變。

在公元前3900至2500年間,愛爾蘭先民建造了被稱為「巨石紀念碑」的大型石造建築,這些遺址中不僅安放著人骨與火化遺骸,更可能是當時社群舉行儀式、慶典的重要場所。過去學者普遍認為,這些宏偉建築是近親通婚的古代精英王朝所建,但最新研究卻描繪出截然不同的社會圖景。

研究主持人、都柏林大學考古學家尼爾·卡林指出,這些巨石遺址更像是季節性聚集地,人們在此勞作、宴飲,並安葬逝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葬製出現在愛爾蘭持續四世紀的簡樸埋葬傳統之後,標誌著重大的文化變革。

考古學家在愛爾蘭發現四種新石器時代墓葬形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約公元前3300年出現的「發展型通道墓」。這類墓穴以石砌通道連線圓形土墩,年代比英國巨石陣和埃及金字塔更為久遠,如著名的紐格蘭奇通道墓至今仍矗立在愛爾蘭土地上。

基因分析顯示,通道墓中的埋葬者多數沒有緊密血緣關係。卡林團隊在論文中強調:「這些墓穴顯然不是某個王朝世系的專屬安息地。」這項發現促使研究者深入探討新石器時代親屬關係的演變。

透過比對不同時期墓葬的DNA證據,研究團隊發現愛爾蘭農業社會在前400年後出現重大轉變。早期小型墓葬對應著血緣緊密的小型社群,而後期大型通道墓則埋葬著基因多樣性較高、親緣較遠的個體。卡林解釋:「這反映當時親族團體的互動範圍擴大,人們更常選擇與擴充套件社群中的成員生育後代。」

雖然轉變原因尚不明確,但研究人員推測,愛爾蘭境內通道墓群的分佈顯示,不同群體可能季節性聚集舉行儀式活動。卡林認為,與其將新石器時代視為強勢王朝統治的時期,不如理解為「更為平等的社會結構」。不過要完全掌握公元前3600年後愛爾蘭的社會變遷,仍需結合DNA、器物與紀念性建築等多元證據進行後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