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驚人發現:全球海域常見的「藍瓶僧帽水母」原來是4個不同物種!

驚人發現:全球海域常見的「藍瓶僧帽水母」原來是4個不同物種!

科學家最新研究顛覆了我們對海洋生物的認知──那些隨波逐流的藍瓶僧帽水母(葡萄牙戰艦),過去被認為是單一物種,如今證實其實是4個完全不同物種的集合體!這項由美國耶魯大學主導,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和格里菲斯大學共同參與的跨國研究,徹底改寫了我們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理解。

研究團隊針對全球採集的151個僧帽水母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結果發現這些外表相似的水母實際上存在5個基因譜系,彼此之間完全不會雜交繁殖。這項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的突破性研究,粉碎了「開放海域生物族群會完全混合」的傳統假設。

「我們真的被結果嚇到了!」格里菲斯大學的凱莉·皮特教授激動表示:「基因資料明確顯示,這些水母不僅不同,即使分佈重疊也完全不會交配繁殖。」

研究結合了現代基因技術與18-19世紀的生物形態學觀察,確認了4種不同的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P. utriculus、P. megalista,以及最新發現的紐澳海域特有種「迷你僧帽水母」(Physalia minuta)。每種水母還因區域洋流和風向影響,形成獨特的亞族群。

皮特教授解釋:「過去以為開放海域都是相連的,水母會隨著洋流和風向全球漂流混合。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更奇妙的是,在澳洲東部海域,竟同時存在多種演化自不同祖先的僧帽水母。」

這項發現引發了更多科學疑問:為什麼相同環境中會演化出不同物種?是什麼選擇壓力導致物種分化?研究團隊表示,未來將持續探究造成這種基因多樣性的物理、環境和生物機制,重新評估開放海域的生物多樣性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新南威爾斯大學在2022年獲得澳洲研究委員會的專案補助,正與格里菲斯大學等機構合作開發「藍瓶僧帽水母動態預測系統」,目標是建立預警機制,減少水母螫傷事件,守護海灘遊客安全。

想要掌握最新科學突破?立即訂閱《每日科技》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