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州交通建設如何帶動經濟?橋樑與道路的投資效益分析
橋樑、道路、腳踏車道、交通號誌、鐵路和州際公路每年承載數百萬人次的通行,但根據賓州州立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研究團隊指出,這些基礎建設卻是政府與納稅人最沉重的負擔之一。
研究團隊與賓州交通廳合作,針對全州67個郡的發展進行分析,透過統計模型量化各地交通建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交通科技期刊》。論文共同作者Vikash Gayah教授表示:「雖然大家都知道交通建設會影響經濟發展,但過去一直難以具體量化。我們建立的模型能清楚呈現橋樑、號誌等設施不僅影響當地,還會帶動周邊郡縣的經濟。」
研究採用四大類資料建立模型:包含居民收入與就業水準等經濟指標、勞動力平均年齡與家庭規模等社經資料、橋樑道路改善等投資專案,以及現有交通設施使用狀況。結果顯示,橋樑建設的經濟效益最為顯著——單一郡縣橋樑數量每增加1%,當地GDP就能成長超過0.08%。而道路與交通安全設施的投資,則對鄰近郡縣產生最大的經濟溢位效應。
共同作者Ilgin Guler副教授解釋「空間溢位效應」時指出,當某地進行交通建設時,其經濟影響會擴散至周邊地區。這種效應可分為正向與負向:例如在某郡設定交通號誌,即使鄰近郡縣未獲相同投資,其GDP仍會連帶提升,這就是典型的正向溢位。
研究團隊特別重新定義郡縣間的「空間依存關係」,除了地理距離,更納入人口中心鄰近度、州際公路連結等變因。Guler強調:「資料變因越完整,模型就越能精準預測投資效益。我們發現小型郡縣的經濟改善幅度最大,雖然大型郡縣也有回報,但相對其經濟規模的成長比例較低。」
兩位學者表示,這項研究能幫助決策者理解地方交通建設對全州經濟的連鎖效益。Gayah補充:「模型提供的資訊可作為政策制定參考,讓納稅人明白跨郡縣的基礎建設投資,即使不在自家後院,最終仍會帶來正面影響。」該研究由2023年取得博士學位的Asif Mahmud等學者共同完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