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韋伯望遠鏡驚見「早夭」星系 宇宙初期就停止造星

韋伯望遠鏡驚見「早夭」星系 宇宙初期就停止造星

天文學家運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發現迄今最遙遠且最古老的「死亡」巨型星系。這項突破性發現顯示,宇宙中某些星系可能在誕生後不久就快速「死亡」,顛覆現有星系演化理論。

這個名為RUBIES-UDS-QG-z7的星系,其光芒歷經130億年才抵達地球。韋伯望遠鏡捕捉到的影像,呈現它在宇宙大爆炸後僅7億年的樣貌,成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靜止巨型星系」(MQG)。

日內瓦大學天文學家安德烈亞·韋伯爾解釋:「這個星系在極短時間內形成相當於150億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卻在宇宙年齡不到7億年時就停止造星活動。這項發現意味著,現有星系演化模型可能需要重新檢視。」

所謂「死亡」星系,是指恆星形成活動顯著減緩甚至完全停止的星系。這類星系通常缺乏年輕熾熱的藍色恆星,主要由老化的紅色恆星組成,在韋伯望遠鏡影像中呈現為「小紅點」。

韋伯爾團隊指出,現有理論模型預測的早期靜止星系數量,比實際觀測結果少了100倍以上。這顯示早期宇宙中調控恆星形成與終止的物理機制,可能與現有認知存在重大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RUBIES-UDS-QG-z7並未顯示活躍星系核(AGN)的特徵,意味其光芒完全來自恆星,而非黑洞吸積過程。研究團隊估算,這類特殊星系在宇宙中的比例約為百萬分之一。

為進一步瞭解這個神秘星系,天文學家計劃結合智利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的觀測資料,分析其氣體與塵埃含量,以重建更完整的演化歷程。

這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期刊》的研究,不僅改寫了我們對星系生命週期的理解,更為早期宇宙的物理環境提供全新線索。隨著韋伯望遠鏡持續觀測,科學家期待發現更多這類「早熟」星系,解開宇宙演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