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發現!韋伯望遠鏡揭開「宇宙蛇」Apep系統第三顆超級恆星之謎
在浩瀚宇宙中,沃夫-瑞葉型恆星始終是天文學家眼中的耀眼存在。作為巨型恆星演化為超新星前的最終階段,這類恆星會釋放出驚人的恆星風,導致其在爆炸前損失絕大部分質量。當這些恆星風與其他大質量恆星的氣流相互碰撞時,更會促使碳原子聚整合宇宙塵埃。
麥覺理大學研究生萊恩·懷特在其最新研究論文中指出:「大質量恆星往往成群形成,但即使是最大的恆星也很少能演化到沃夫-瑞葉階段,即便進入這個階段,在天文尺度上也僅是曇花一現。」目前我們已知銀河系中只有一個雙星系統擁有兩顆相互環繞的沃夫-瑞葉星,而現在,韋伯太空望遠鏡讓我們得以一窺這個宇宙奇觀的內部運作。
這對沃夫-瑞葉雙星及其周邊環境被命名為「Apep」,取自埃及蛇神之名。該系統與眾不同之處在於:通常我們觀察到的碰撞風雙星系統中,沃夫-瑞葉星與超巨星會以較近距離相互環繞,而Apep的主要成員卻相距約100個天文單位(相當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軌道週期長達193年。
研究團隊發現,在大部分軌道週期中,這兩顆恆星距離過遠,其強大的恆星風無法形成塵埃。但由於軌道偏心率極大,在最接近的幾十年間,會產生大量塵埃雲,懷特形容其「如同煙圈般」向外緩慢擴散。韋伯望遠鏡成功觀測到三個最內層的塵埃殼層,這是其他望遠鏡無法達成的成就。
觀測資料顯示,其中一顆恆星釋放的恆星風速度達每秒2100公里,另一顆更達到驚人的每秒3500公里。更令人驚奇的是,研究團隊在分析影象時,發現塵埃殼層中出現一個巨大的錐形缺口,經追溯發現源自鄰近的一顆O型超巨星。
懷特解釋:「這顆O型超巨星初始質量本應小於兩顆沃夫-瑞葉星,但由於後兩者拋棄了大量物質,現在它反而成為系統中質量最大的成員。」即便相距約1700個天文單位(比航海家1號到太陽的距離還遠10倍),這顆超巨星仍能破壞沃夫-瑞葉星產生的塵埃,其確切機制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懷特推測:「最可能的情況是多重效應同時作用。除了恆星風直接碰撞外,這顆超巨星釋放的強烈X射線和紫外線可能也在破壞塵埃結構。」這項發現也確認了O型超巨星確實屬於Apep系統,而非偶然位於同一視線方向的恆星。
雖然沃夫-瑞葉階段通常持續不到10萬年,但目前尚不清楚這對雙星處於哪個演化階段。懷特表示:「天文學家曾試圖透過觀察其他星系的恆星來預測沃夫-瑞葉星爆發超新星的前兆,但至今未有定論。」相較之下,我們對紅超巨星的演化過程瞭解得更為透徹。
儘管沃夫-瑞葉星在當今宇宙中相當罕見,但在銀河系形成初期,這類大質量恆星系統可能相當普遍。天文學家認為,如今我們在銀河系內看到的許多巨大塵埃雲和星流,很可能就是在類似條件下形成的。關於Apep系統的兩篇研究論文已提交至《天體物理學雜誌》,預印本可在Arxiv上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