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遠古人類近親「粗壯傍人」 雄性體型未必大於雌性

遠古人類近親「粗壯傍人」 雄性體型未必大於雌性

一項針對化石牙齒中保存蛋白質的最新研究,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非洲遠古人類近親「粗壯傍人」的性別體型差異與遺傳多樣性。這項突破性發現改寫了我們對這個物種的認知。

研究團隊分析四顆約200萬年前的粗壯傍人牙齒化石,發現過去單純以牙齒大小判斷性別的方法並不可靠。哥本哈根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帕萊莎·馬杜佩與其團隊透過Y染色體特異蛋白質序列,成功鑑定出兩顆雄性牙齒,其中一顆原先因體積較小被誤判為雌性。而另外兩顆缺乏該蛋白質的牙齒,則被確認為雌性個體。

「古人類學家長久以來都知道,用牙齒大小推斷性別存在不確定性,但這曾是我們唯一的方法。」美國聖邁克爾學院古人類學家保羅·康斯坦丁諾表示,「現在能透過蛋白質準確鑑定化石性別,將帶來重大影響。」

研究還發現,其中一顆牙齒的蛋白質序列顯示,該個體與其他三個樣本的親緣關係較遠。更令人驚訝的是,四顆牙齒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蛋白質變異型態,這暗示當時南非可能同時存在多個粗壯傍人群體,或是存在尚未被發現的其他傍人物種。

「結合更多粗壯傍人化石的蛋白質分析,將有助釐清這個理論。」共同作者、哥本哈根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克萊爾·柯尼格補充道。未參與研究的喬治華盛頓大學古人類學家伯納德·伍德則盛讚這項技術突破「意義重大」。

粗壯傍人化石主要分佈在非洲東部與南部,年代約在270萬至100萬年前。這個物種以巨大的顎骨、牙齒和頭頂用於固定咀嚼肌的骨嵴為特徵。研究團隊還成功從南非「非洲南方古猿」的牙齒碎片中提取出雄性特異蛋白質序列,未來若能在東非「鮑氏傍人」化石中取得類似數據,將有助釐清這些地理上相隔遙遠的群體是否具有密切親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