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掌控的智慧:斯多葛哲學與現代心理學的交匯
斯多葛學派的主張——情緒掌控對心靈有益——如今得到了神經科學與心理治療的雙重驗證。正如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描述的那樣,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智框架,從而培養更寬容的心態。然而,許多人認為,培養同理心是通往寬恕的關鍵,但這種觀點存在嚴重缺陷。
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指出,同理心本質上帶有偏見,不應作為道德指南。他在2017年的一次訪談中提到:「同理心的設計缺陷在於它像聚光燈一樣,只照亮你指向的地方,因此它是偏頗的。」同理心的感受在不同情境下並不均等,人們往往更容易對群體內成員產生共情。在負面情境中,同理心甚至可能導致情緒困擾和倦怠。
幸運的是,培養善意與寬容並不依賴於同理心。馬可·奧勒留的斯多葛哲學提供了一條更具說服力的路徑:超越同理心的脆弱性,專注於內心的平靜。在羅馬宮廷的爾虞我詐中,奧勒留經常思考寬恕的主題,並將其寫入《沉思錄》。他主張掌控自己的情緒,不受外在環境影響,從而達到內心的安寧。
這種哲學不僅使奧勒留成為一位正直的統治者,也為現代人提供了一條實用的道路,讓善意與寬恕成為生活的核心原則。相較於依賴同理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建立一種不受他人挑釁影響的堅韌心態——是更實際的品格塑造方式。透過專注於自己的思想與行動,而非加害者的行為,我們能增強對自己的責任感,減少自我中心、憤慨與受害者心態。
神經科學與心理治療的研究表明,按照奧勒留的方式改變心智框架,可以「重新連線」我們的情緒大腦,培養更耐心的性格,從而更容易表現出善意。如果我們在事件發生後無法停止思考,憤怒的情緒會進一步加劇。
要探討寬恕的心理機制,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憤怒在大腦中的運作方式。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憤怒是一種戰鬥或逃跑的壓力反應。杏仁核檢測或預測環境中的威脅,並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提高心率、血壓和呼吸頻率,使我們準備戰鬥。然而,杏仁核的情緒反應——使我們在憤怒、壓力或恐懼中失去理智——可以透過前額葉皮層有意識地調節。
舉例來說,如果你在音樂會上被人踩到腳,轉身準備理論時發現對方是個小孩,你可能會選擇原諒他。這時,你的前額葉皮層有意識地評估杏仁核的情緒訊號並抑制它。然而,如果踩到你的是同一個大漢,且已經踩了你兩次,你可能會大聲斥責他,不僅未能抑制杏仁核的憤怒反應,反而加劇了它。如果你事後不斷回想這件事,憤怒情緒會進一步放大。
雖然我們常將憤怒歸咎於快速反應的杏仁核,但真正調節我們情緒感受與表現的是前額葉皮層。杏仁核與皮層的動態互動使理性大腦能夠覆蓋情緒訊號,反之亦然。這種機制正是神經可塑性的基礎,它支援新行為的學習。如果我們對每個觸發事件都以憤怒回應,杏仁核對我們意識大腦的影響會隨著每次事件增強。相反,如果我們練習冷靜或理性看待這些事件,皮層對憤怒的抑制能力會增強,並逐漸變得更加輕鬆。
斯多葛學派的實用智慧在於,透過有意識地建構對世界的思考框架,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情緒品質,進而影響生活的品質。調整皮層中的價值判斷,可以塑造我們靈魂的色彩。斯多葛學派認為,清晰的頭腦是通往美德的最可靠路徑。而要成為一個頭腦清晰的人,必須理解「控制的二分法」——明確區分生活中我們能控制與不能控制的事物。
接受這種二分法意味著認識到,我們的情緒反應——如挫折或憤怒——是由我們的心智調節的,取決於我們如何框架自己的經歷。這種主觀的視角因人而異:有些人更容易被觸發,而另一些人則更冷靜;有些人覺得某件事很傷人,而另一些人則一笑置之。因此,斯多葛學派要求個人對自己的感知負責,削弱觸發點,縮小自我,減少權利感,專注於自身。
這帶來了一個重要的生活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在被他人傷害時表達憤怒、懷恨在心甚至報復,或者採用更斯多葛的思維方式,承認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但可以選擇不被其困擾,從而原諒對方。這種觀點並不否認我們感受情緒的權利,而是建議我們審視這些情緒如何在一個不可避免地帶來更多痛苦的世界中塑造我們的心智。
斯多葛學派的邏輯——以及透過有意識的思考「重新連線」大腦的能力——是現代心理治療的基礎。1950年代,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以斯多葛哲學為靈感,發展了第一種認知療法——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作為認知行為療法(CBT)的前身,REBT透過建立價值判斷以及基於斯多葛學派的健康情緒與社會反應,有效治療抑鬱、焦慮和憤怒等心理問題。
REBT強調,非理性信念以及這些信念如何影響我們對生活的看法,是心理困擾的主要原因。它基於「ABC模型」運作:「A」代表「觸發事件」,即環境中的刺激;「B」代表對事件的「信念」,即我們如何根據情境和世界觀解讀它;「C」是信念的「後果」,即情緒結果。與斯多葛的「控制的二分法」相呼應,「ABC模型」表明,並非「A」(事件)導致「C」(後果),而是「B」(我們的信念)決定了我們最終的感受。
如果一個人容易因他人的無意行為而憤怒,REBT治療師會幫助他們識別潛在的認知扭曲(如妄下結論、過度概括或情緒化推理),並透過重新框架和理性化消除有害信念。在這所斯多葛式的生活學校中,客戶被訓練有意識地評估情境並相應地行動,透過加強皮層對杏仁核的控制,減少憤怒反應的頻率和情緒強度。
對馬可·奧勒留而言,斯多葛哲學提供了一個框架,讓他在古羅馬的惡劣環境中保持寬容,掌控情緒,成為一位明智而公正的統治者。隨著斯多葛學派的日益流行,他的思想與當代社會中面臨類似心理挑戰的人產生了共鳴。他們被這樣一種賦能的觀念所吸引:世界及其事件不必決定我們的感受。相反,我們可以像REBT那樣,積極「重新連線」意識,擺脫痛苦。
應用「控制的二分法」來識別認知扭曲並調節情緒,不僅能帶來心理健康,還能成就更大的目標。真正的耐心、善意與寬恕可以培養更深層的社會連結,並增進對我們共同人性的理解——這比同理心所提供的短暫且選擇性的美德更持久。正如奧勒留所寫:「我們無法控制外在事件,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