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哈盆地驚現2.5億年前「生命綠洲」 改寫地球大滅絕認知
科技
03-30
最新研究發現,中國新疆吐哈盆地在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期間,竟成為陸地植物的避難所!這項刊登於《Science Advances》的突破性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劉鋒教授團隊主導,首度證實某些陸地區域能在大滅絕中維持生態穩定,顛覆學界對這場地球史上最嚴重滅絕事件的認知。
約2.52億年前發生的二疊紀末大滅絕,曾導致超過80%海洋物種消失。過去學界普遍認為,西伯利亞火山爆發引發的野火、酸雨和毒氣,對陸地生態造成毀滅性打擊。但新疆南陶東溝剖面發現的完整樹幹與蕨類莖幹化石,搭配貝葉斯年代模型精確定年,顯示當地河岸蕨類與針葉林從滅絕前16萬年到滅絕後16萬年間持續繁茂。
研究團隊分析孢粉化石發現,當地物種滅絕率僅約21%,遠低於同期海洋環境。許多「消失」的物種其實是暫時遷徙,並在三疊紀早期地層中重新出現。這種生態穩定性使該區域在滅絕結束後7.5萬年內,就迅速重建包含草食性水龍獸與肉食性晚二疊世螈的複雜食物網,復原速度比其他區域快十倍以上!
關鍵在於吐哈盆地特殊的半濕潤氣候。古土壤分析顯示,該地區年降雨量穩定維持約1000毫米,形成比周邊更宜居的環境。儘管鄰近引發滅絕的火山活動區,盆地地形卻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生物避風港。
劉鋒教授指出,這項發現對當代保育工作深具啟示:在全球環境劇變下,特定地區可能因地理氣候條件形成「生態方舟」。隨著人類活動可能引發第六次大滅絕,識別與保護這類自然避難所更顯重要。
這項研究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援,成果已於2025年3月12日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