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庭科技,真的讓生活更美好嗎?
你是否聽過「科技直男思維」?這個詞或許聽起來很熟悉,甚至你身邊可能就有這樣的人。設計研究專家Turkka Keinonen和Nils Ehrenberg將這類人定義為過度關注能源效率、追求極致自動化,甚至到了偏執程度的科技愛好者。
我在博士研究期間訪談了12個使用早期家用機器人和智慧裝置(如Amazon Alexa和Google Home)的家庭,這種特質顯露無遺。有位父親把智慧家居系統設計得過於複雜,導致孩子連開關燈都成問題。
這種「居家科技直男」現象,其實反映了更廣泛的矽谷「科技兄弟」文化、科技父權體制,以及西方世界科技寡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他們常把簡單事情複雜化,讓人不禁想問:這些科技真的解決了問題,還是隻是用技術手段掩蓋了更深層的家庭矛盾?
「科技直男」一詞並非指責男性使用科技創新,任何人都可能陷入這種思維模式。它甚至適用於那些重視創新效率,卻忽略情感洞察、生活經驗或社羣共創的機構。這反映了一種現象:男性往往急於解決表面問題,卻忽視了長期存在的家務性別分工與「心理負荷」等結構性問題。
所謂心理負荷,是指那些看不見卻持續存在的日常規劃、組織與管理工作。以我的研究物件Hugo(化名)為例,這位兩個孩子的父親用「商業情境」思維來解決家庭問題。當發現妻子做飯時壓力很大,他安裝了智慧時鐘來管理多個計時器——看似貼心,實則是把本該分擔的工作「外包」給科技產品。
智慧家居號稱節省時間,卻從未真正解決「誰該做什麼」的核心問題。卡巴斯基最新調查顯示,72%男性主導家庭智慧裝置設定,女性僅47%。更令人憂心的是,澳洲研究發現即便女性全職工作,每週仍比男性多花近4小時在家務上。
自2014年Alexa問世以來,科技巨頭們不斷推出能讓人「躺著操控全家」的產品。但這些技術也可能影響家庭成員對共享空間的使用權,創造新型控制關係,甚至強化既有家庭階級。就像Hugo承認的,他過度設計的聲控系統讓孩子連基本開關都無法操作。
我的研究關注自動化如何改變家庭照護模式。「同理心自動化」本意是透過科技貼心支援家人,但科技協助終究不同於真實關懷。正如某位受訪者所言:「有些人際互動...你絕對不會想透過AI中介。」
那麼替代方案是什麼?女性主義與酷兒科技研究提供新視角:科技互動從非中立,總是受性別、權力與文化規範影響。與其在廚房裝智慧計時器,不如直接問妻子今晚煮什麼,一起用語音助手邊學邊做——這才是重視關係的科技使用方式。
隨著Alexa+即將推出生成式AI升級,Google加強Gemini與家居App整合,科技公司競相研發能做飯摺衣的人形機器人,我們正見證「科技直男」的終極幻想:用更多玩具「解決」家務問題。但當男性承擔更多「數位家務」時,心理負荷真能隨之轉移嗎?還是他們只自動化那些顯而易見的任務,繼續忽略情感與認知層面的無形勞動?
伊隆·馬斯克宣佈將量產數千臺Optimus人形機器人,預期創造10兆美元市場。但在追求「更聰明」家居的同時,我們必須思考:這究竟是在減輕負擔,還是用技術手段迴避家務勞動中更深層的心理與關係課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