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年前蒙古驚現漢軍戰士集體墓 揭露古代最殘忍處決方式
一項最新考古研究揭開了2100年前蒙古南部一處集體墓葬的神秘面紗。透過基因與化學分析,研究人員確認這些遺骸是西元前二世紀漢匈戰爭中陣亡的漢軍戰士。這項發現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增添了新的資訊,揭示了古代戰士的生活與慘烈死亡。
俄羅斯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列克謝·科瓦廖夫表示:「肢解處決是古代最恥辱的處決方式。敵人這樣做是為了讓這些人的靈魂永遠無法重生。」研究團隊在位於中國長城以北的漢帝國要塞巴彥布拉格考古遺址中,發現了超過20具完整或部分的人體骨骼。
根據發表在《考古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與同位素分析技術,確認這些遺骸的身份與來源。大多數遺體被堆積在坑洞的中間層,這個坑洞原本是採掘黏土的礦坑,後來被改為臨時集體墓葬。研究人員共發現17具成年男性的頭骨,多數骨骼顯示出被肢解、斬首或劍砍的痕跡,至少有兩人是以跪姿下葬。
對14具骨骼的古代DNA分析顯示,這些人的基因與現代漢族及北方中國人更為相似,而非匈奴或其他古代西伯利亞人。鍶同位素分析也證實,這些男性是從其他地方來到巴彥布拉格,推測是直接參與戰鬥計程車兵。
漢匈戰爭持續了兩個世紀(西元前133年至西元89年),在蒙古高原上爆發了多次戰役。中國北方為了抵禦匈奴入侵而修建了防禦工事,其中部分後來被納入長城體系。這是首次研究被敵人殺害並由同袍埋葬的漢軍士兵墓葬。
科瓦廖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被切斷的手臂、腿、頭顱和其他身體部位都被收集起來進行埋葬。根據中國人的信仰,必須完整地埋葬死者遺體。那些埋葬這些士兵的人,試圖讓他們在來世過得好。」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被完整埋葬。其中一名男子被斬首,但他的頭顱從未被找到,推測是被匈奴人帶走作為戰勝漢軍的證明。
未參與此研究的香港大學生物考古學家邁克爾·裡維拉表示,這項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地將歷史背景與基因、考古和同位素分析相結合。他認為:「這個墓葬中的個體是來自東北亞各地的多樣化群體,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個體代表的是哪一方。」
科瓦廖夫表示,要完全理解巴彥布拉格集體墓葬,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特別是關於這個時期普通民眾喪葬習俗的資訊仍相當缺乏。「現在我們是第一次研究這樣的墓葬,也是第一次能夠重建這種儀式。」他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