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驚人發現:用ChatGPT寫作竟讓大腦活動驟減55%
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顯示,當人們使用ChatGPT這類AI工具輔助寫作時,大腦活動會出現顯著下降。更令人擔憂的是,使用者往往記不住自己寫過的內容,產出的文章也被參與研究的英文老師形容為「缺乏靈魂」的空洞之作。
這份尚未經過同儕審查的研究論文,探討了大型語言模型(LLM)如何影響人類的寫作認知過程。研究團隊招募了54名18-39歲的波士頓地區大學生及畢業生,要求他們撰寫類似SAT考試的申論題,題目包含「完美社會是否可能或可取?」等哲學難題。
受試者被分為三組:第一組可使用ChatGPT、第二組能用Google搜尋引擎、第三組則完全依靠自身思考。研究人員透過腦電圖(EEG)監測32個腦區的神經活動,結果發現三組呈現「顯著不同的神經連結模式」。
最驚人的是,ChatGPT組的大腦活躍度最低,某些指標甚至比完全自主思考組低了55%。更詭異的是,AI組受試者在寫完文章幾分鐘後,竟無法回憶或引用自己剛寫的內容,顯示資訊只是膚淺地透過大腦,未能形成深度記憶。
研究還發現,AI使用可能造成長期影響。當原本使用ChatGPT的組別改為自主寫作時,他們仍表現出「較不協調的神經運作」,且用詞傾向模仿AI的慣用語。研究人員將此現象稱為「認知負債」──過度依賴外部系統導致獨立思考能力退化。
雖然AI輔助寫出的文章在文法結構上無懈可擊,但英文教師們普遍認為內容「缺乏靈魂」。有教師指出:「這些文章語言精準卻毫無個人見解,充斥標準化表述,明顯透露出AI介入的痕跡,給人空洞的感覺。」
這項研究引發重要教育議題:在全球積極將新科技引入校園的同時,是否該限制學生使用ChatGPT這類AI工具?專家警告,過度依賴AI可能削弱下一代批判性思考、邏輯推理等關鍵能力,這個隱憂值得教育界深思。
完整論文已發布於arXiv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