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地球 > 地球自轉加速!史上首次「負閏秒」可能來襲

地球自轉加速!史上首次「負閏秒」可能來襲

地球自轉速度其實很少剛好是24小時整,因為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其轉速,包括地核移動、大氣壓力變化、洋流,甚至像聖嬰現象這樣的大型天氣模式。通常這些因素造成的差異只有幾毫秒,但今年7、8月卻出現異常短暫的「一日」。

根據TimeandDate網站的初步資料顯示,7月9日比平常短了約1.23毫秒,7月10日則短了1.36毫秒。而7月22日預計短了1.34毫秒,8月5日則比正常日子短了1.25毫秒。

在眾多影響因素中,月球被認為是主要元兇。它的引力是地球潮汐的主要驅動力,這些潮汐作用會改變地球上水分(也就是質量)的分佈,進而影響自轉速度。目前月球距離地球赤道相對較遠,因此其引力稍微減弱,這讓地球的「煞車」放鬆了一些,使得自轉速度略為加快。

雖然毫秒級的變化聽起來微不足道,但對於依賴精準計時的技術來說卻至關重要,像是GPS導航、通訊系統、金融交易,以及某些科學實驗。

如果地球自轉持續加快,未來可能需引入「負閏秒」來協調原子時與天文時。自1972年以來,國際計時機構偶爾會增加閏秒來確保時鐘與地球自轉速度同步,因為過去一個世紀地球自轉整體趨緩,導致日子稍微變長。

但現在情況反轉,地球自轉加速使得日子微幅縮短,因此可能需要「負閏秒」來讓協調世界時(UTC)重新與天文時對齊。換句話說,計時專家將減少一秒來確保原子鐘與太陽系的天文運動同步。

科學家已討論這個議題多年,有研究認為氣候變遷和冰帽融化速度可能讓我們在2029年就需要負閏秒,而今年夏天的異常現象可能讓這個討論再次升溫。

不過閏秒制度並非人人叫好。Meta、Google、亞馬遜、微軟等科技巨頭都曾公開反對閏秒,認為它帶來的問題比解決的更多。Meta在2022年的部落格中就指出:「每當閏秒出現時,整個產業都會遇到問題。由於發生頻率極低,每次都會對社群造成嚴重衝擊。隨著各行業對時間精準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閏秒現在反而弊大於利。」

這些擔憂並非沒有前例。2012年Reddit就曾因Linux作業系統無法處理閏秒而發生大規模當機。考慮到科技巨頭的影響力,他們不太可能被動接受負閏秒的實施。

Meta表示:「隨著地球自轉模式改變,未來某個時間點很可能會需要負閏秒。但負閏秒的影響從未大規模測試過,可能對依賴計時器和排程器的軟體造成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