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旁驚現「暗黑星系」? 科學家爭論不休
中國科學院團隊透過全球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在銀河系附近發現一個可能由暗物質主導的神秘天體。這個被稱為「暗黑星系」的候選者,或許能為星系形成之謎提供關鍵線索。
這項發表於《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在1960年代發現的高速移動氣體雲中,觀測到一個緻密的氣體團塊。北京中國科學院天文學家徐金龍表示:「這是在鄰近宇宙中首次發現的潛在暗黑星系。」所謂暗黑星系,是指理論上存在、幾乎不含恆星的星系系統。
然而,並非所有專家都認同這個發現。西澳大學天文學家託比亞斯·韋斯特邁爾直言:「我對論文中的主張持高度懷疑態度,證據並不充分。」他認為這個天體更可能是銀河系邊緣的普通氣體雲。
事實上,自2000年代初以來,科學家已在銀河系周圍發現數個暗黑星系候選者,但後續觀測大多證明這些只是被錯誤分類的天體。許多案例中,研究人員後來都發現了最初被忽略的微弱恆星。
本次研究團隊運用包括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內的三座電波望遠鏡進行觀測。除了暗物質外,暗黑星系還含有可被電波望遠鏡偵測的氫氣。研究人員透過分析氣體團塊中氫氣的運動,推測其距離地球約90萬光年,並觀察到類似盤狀星系的旋轉結構。
共同作者、中科院天文學家朱銘指出:「最令人振奮的是發現了旋轉盤結構。」但韋斯特邁爾強調,若距離測量有誤,這種旋轉特徵可能只是氣體雲落入銀河系的現象。朱銘也承認,需要更精確的距離測量和更高解析度的旋轉資料才能確認。
理論上,暗黑星系被認為是大型星系的「建築基塊」。當它們與富含恆星的星系碰撞時,額外的氣體會促進更多恆星形成。研究團隊推測,這個潛在的暗黑星系可能是在與星系際氣體碰撞後,恆星被剝離而形成的。
徐金龍表示:「暗黑星系是星系形成最原始的狀態。」若能證實其存在,將有助驗證星系形成是否始於暗黑星系,並幫助天文學家完善電腦模擬,更深入理解星系的演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