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也有「肉肉臉」?最新研究顛覆我們對恐龍咀嚼方式的認知
地球
06-01
身為哺乳類的人類,我們的臉頰兩側有著明顯的隆起結構。這些「肉肉臉」不僅包含皮膚和脂肪,更重要的是連接下顎(又稱下頜骨)與顴骨區域的肌肉和韌帶。
長期以來,科學家在復原恐龍外貌時,都傾向於採用類似爬行動物的頭顱結構模型。這主要是基於「親緣關係推斷法」——透過現存近親物種來推測已滅絕動物的外貌特徵。雖然某些恐龍(如上圖的鸚鵡嘴龍)的頭骨確實顯示出可能的肌肉附著點,但學界普遍認為恐龍並不具備類似哺乳類的咀嚼肌。
然而,一項最新研究可能將改變這個認知。研究團隊仔細檢視了多種恐龍的外部頭骨形態,尋找骨骼上可能顯示軟組織附著位置的痕跡。他們更創新地開發出名為「THLEEP」的三維組織學預測方法(全稱「三維組織學附著點角度預測系統」),用以重建已消失的軟組織方向。
在對10個標本進行深入組織學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多數恐龍形類動物確實存在連接顴骨與下頜的軟組織證據。他們將這種新型頰部組織命名為「外頰結構」(exoparia),這項發現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恐龍進食方式的理解。
研究作者指出:「我們推測恐龍具有連接顴骨與下頜的強韌結締組織結構。這種結構的尺寸及其與頭顎關節的接近程度,將有助於在咀嚼時穩定下頜位置,特別是對那些需要處理食物的恐龍種類而言。」
雖然目前尚未發現恐龍頰部的化石證據(這或許是古生物學家的夢想),但若這項研究屬實,「外頰結構」的發現將對我們理解恐龍頭骨解剖結構和進食習慣產生重大影響。這可能意味著恐龍的下顎機制比我們原先認知的更接近哺乳類——想像一下,這或許代表著某些恐龍在進食時,會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咀嚼聲響(別讓我再提起暴龍的嘴唇理論)。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發表於《解剖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