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吸水海綿」讓海水變飲用水 陽光就是唯一能源
科技
07-13
科學家團隊最新研發出一款突破性的氣凝膠海綿,僅需陽光就能將海水轉化為純淨飲用水。這項3D列印技術打造的特殊結構,內含微米級垂直通道,即使大面積使用也能保持高效蒸發能力。戶外實測顯示,數小時內即可產出飲用水,完全不需要電力或複雜裝置。
地球表面雖有七成是海洋,但鹹水無法直接飲用。傳統海水淡化廠雖能去鹽淨化,卻需耗費大量能源。如今這款創新材料的問世,可能徹底改變現狀。這項刊登於《ACS能源通訊》的研究,成功開發出內含細長空氣通道的海綿結構,透過陽光碟機動就能完成海水淡化。
研究人員在戶外測試中,僅使用海綿和透明塑膠罩的簡易系統,單靠日照就成功產出飲用水。這項技術為低能耗、永續的海水淡化方案帶來新曙光。過去科學界已嘗試多種太陽能淨水材料,例如仿絲瓜絡結構的水凝膠,但新型氣凝膠展現更優異特性。
傳統氣凝膠雖具固體孔隙結構,但隨尺寸放大效率會遞減。為解決此問題,沈曦研究團隊特別設計出尺寸不影響效能的嶄新氣凝膠。他們將碳奈米管與纖維素奈米纖維製成膏狀,透過3D列印在冷凍表面逐層堆疊,形成均佈20微米垂直孔洞的類海綿結構。
經測試,從1公分到8公分見方的樣本,大尺寸樣本的蒸發效率與小樣本完全相同。戶外實測時,將材料放入海水杯並加裝弧形透明罩,陽光加熱後僅蒸發水分,鹽分則被留下。水蒸氣在塑膠罩凝結後,沿邊緣滴入下方收集容器,6小時日照可產出約45毫升飲用水。
「我們的氣凝膠實現了全尺寸高效淡化,」沈曦表示:「這為零能耗海水淡化提供了簡單且可擴充套件的解決方案。」這項研究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研資局、香港環保基金及香港理工大學經費支援。
掌握最新科技突破:立即訂閱《科學科技日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