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解密歷史密信:揭開古老秘密的科技之鑰
在當今數位時代,加密技術在資料保護和網路安全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確保未經授權者無法存取傳輸或儲存的資訊。然而,這種僅限特定收件人解讀的訊息傳遞方式,早在電腦問世前數世紀就已存在。
自古以來,人們便使用所謂的「密碼系統」來傳遞秘密訊息。奧斯陸大學德語教授Michelle Waldispühl解釋道:「密碼系統運作於一種由金鑰描述的公式。金鑰僅在應能解讀訊息的人之間共享,一人加密,另一人則使用金鑰解密。」例如,在密碼系統中,每個字母可能被替換為數字,甚至可能有多個數字對應同一字母,使破解模式更加困難——除非你擁有金鑰。
若無金鑰,解密將是一項艱鉅任務。然而,Waldispühl與她的跨領域團隊——包括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電腦科學家——聯手運用人工智慧揭開這些秘密。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研究員George Lasry發現了使團隊獲得國際認可的材料:超過50封以相同密碼系統書寫的信件,經鑑定為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親筆信。這些信件揭示了這位前蘇格蘭女王如何密謀對抗其表姐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被處決前的監禁期間,她仍成功從牢房中向英國的法國大使寄出多封加密信件。《衛報》稱此解密為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於瑪麗·斯圖亞特最重要的新發現。
Waldispühl與同事們搜羅了古老檔案中的密碼文字,將其編入資料庫。她表示:「資料庫中的材料主要來自18和19世紀,多為外交信件。」她親自檢視了瑞典首相Axel Oxenstierna收到的15封信件,這些信件由其駐德國大使在三十年戰爭期間(1618-1648)寄出,內容包含戰事報告、和談細節、其他談判進展及相關各方資訊,以及豐富的個人訊息。
有趣的是,並非所有加密信件都與戰爭和政治相關,愛情也常需要保密。Waldispühl提到:「我們從一位私人收藏家處獲得了400多張包含密碼文字的明信片,這些來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明信片是他在歐洲各地的跳蚤市場發現的,其中不乏情書。」例如,一張1908年的明信片以「=voevoeeoggvkov/l」開頭,至今僅解碼出前幾行,內容為德語「Meine innig geliebte einzige herzensgute Miezefrau」,意為「我親愛的、唯一的、善良的小貓咪」。
隨著歷史演進,密碼變得愈發複雜。每當金鑰被破解,密謀者便被迫開發更難破解的密碼。二戰時期,機器開始在密碼執行與破解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著名的納粹恩尼格瑪密碼機。當時,艾倫·圖靈與英國團隊便需要機器來破解密碼。
如今,運用人工智慧與現代語言模型來解開這些世紀之謎的前景無疑令人振奮。然而,Waldispühl指出一大挑戰:「傳統語言模型需要大量材料進行訓練,但我們有時僅有半頁文字可供研究。」這使得「人在迴路中」(human-in-the-loop)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例如,當電腦科學家遇到一封全篇加密的信件時,第一步是將文字轉錄為機器可處理的格式,再由歷史語言學家進行分析。Waldispühl表示:「我立即發現他漏掉了一個逗號和幾個字元上的點,於是用我的語言學眼光進行了修正。」
儘管團隊努力使用電腦工具將密碼與多種語言文字進行比對,有時仍難以破解內容。Waldispühl說:「這時我會進行手動分析,檢查機器可能出錯之處。這就像一個拼圖,我們不斷更新機器使用的金鑰。」最終,他們發現這封信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1570年代競選波蘭-立陶宛國王時的宣傳品,內容包含對支持者的承諾和對反對者的軍事威脅。
Waldispühl與同事們已將數千份加密檔案編入資料庫(de-crypt.org),但他們的目標不僅限於解密古老信件和明信片。她表示:「我們現在希望更進一步,不僅研究密碼文字,還將焦點擴充套件到其他書寫和符號系統,即使資料有限。」例如,早期希臘語「線形文字B」和至今未解的克里特島費斯托斯圓盤。主要目標是簡化遇到未知內容檔案時的日常任務,開發轉錄和解密模型,並開發能造福大眾的工具。
如果Waldispühl的夢想成真,幾年後,你只需在手機上上傳一張圖片,就能在幾秒內獲得完整的解密結果。這不僅是科技的進步,更是對歷史的重新詮釋,讓我們得以一窺過去人們的秘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