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手腕骨驚人發現!改寫飛行起源的關鍵證據
一項突破性研究發現,鳥類飛行關鍵的手腕骨結構,竟在更早期的獸腳類恐龍身上就已出現。這項發現可能徹底改變我們對飛行演化的認知。
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解剖學系James Napoli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分析兩種獸腳類恐龍化石時,意外發現牠們擁有被認為是鳥類飛行必備的特殊腕骨。這項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成果,推翻過去認為獸腳類恐龍不具有類似鳥類腕骨(豌豆骨)的觀點。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對鳥類手腕中某塊特殊骨頭的身份感到困惑,直到確認它就是豌豆骨。這塊原本屬於籽骨的結構(類似膝蓋骨的性質),從原本在手腕的位置移動到取代了另一塊稱為尺側腕骨的部位。在現代鳥類中,這個新位置幫助形成一個關節系統,使翅膀能在肘部彎曲時自動摺疊。
豌豆骨獨特的V形凹槽也扮演重要結構角色,能牢固抓住手部骨骼,防止飛行時脫位。因此,豌豆骨是鳥類前肢的關鍵組成部分,對有效飛行機制至關重要。
研究團隊透過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蒙古科學院的合作協議,利用高解析度CT掃描技術,詳細檢視了包括類似迅猛龍的馳龍科恐龍和長頸無齒的奇特雜食性偷蛋龍科恐龍的化石標本。驚人的3D重建結果顯示,這些恐龍手腕中看似小珠狀的骨頭,其實就是已移動位置的豌豆骨。
「這是首次在非鳥類肉食恐龍身上確認移動過的豌豆骨,」主要作者Napoli表示。「雖然我們尚不清楚恐龍學會飛行的確切次數,但值得注意的是,飛行實驗似乎僅在豌豆骨移入腕關節後才開始出現。」
研究團隊將發現置於演化脈絡中分析,確認豌豆骨移動至鳥類類似位置的變化,並非發生在鳥類身上,而是起源於一個稱為「羽毛掠食者類群」(Pennaraptora)的獸腳類恐龍群體。這個群體已開始出現羽毛翅膀等鳥類特徵,飛行能力在演化過程中至少獨立發展了兩次,甚至可能多達五次。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發現清楚表明豌豆骨取代尺側腕骨的過程,在獸腳類演化史上的時間點遠比過去認知的更早。過去數十年來,我們對獸腳類恐龍解剖結構和演化的瞭解大幅增加,許多曾被認為是「典型鳥類」的特徵,其實出現在更廣泛的獸腳類群體中。
參考文獻:Reorganization of the theropod wrist preceded the origin of avian flight by James G. Napoli等人,2025年7月9日,《自然》期刊。
別錯過任何科學突破:立即訂閱SciTechDaily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