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型車輛該多付費?探討更公平的道路使用制度

大型車輛該多付費?探討更公平的道路使用制度

2000年時,澳洲新車銷售中有近70%是小型房車,主要是轎車和掀背車。但25年後的今天,隨著「車輛尺寸競賽」風潮興起,這個比例已暴跌至僅剩17%。如今,休旅車(SUV)和輕型商用車佔據了近80%的市場,每五輛新車中就有四輛屬於這類大型車款。

當大型車輛成為主流,隨之而來的是更嚴重的道路損耗、都會區壅塞,以及停車位等基礎設施的壓力。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這些大型車的駕駛是否該透過更高的牌照稅,來負擔他們造成的損害與混亂?答案很明顯:是的。體積龐大的車輛意味著社會必須付出更高代價,將這些成本反映在使用公共道路的費用上才符合公平原則。

澳洲轉向大型乘用車的趨勢有多重原因,包括認為大車更安全、更有面子,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豪華車稅的漏洞也助長了這股風潮——許多被歸類為輕型商用車的休旅車和貨卡,即使純屬私人用途也能免稅。

無論動力來源為何,大型車輛對社會造成的成本都遠高於小型車。以燃油車為例,一輛小轎車每年比貨卡少排放2,040公斤二氧化碳。即使是電動車,製造大型電池所需的資源也會產生碳足跡,可能抵消電動化帶來的環保效益。

在交通事故中,大型車雖能較好保護車內乘客,卻對行人和小型車駕駛構成更大威脅。研究顯示,大型車每避免一起車內人員死亡事故,就會導致至少4.3起涉及他人的致命車禍。此外,為容納日益龐大的車體,澳洲標準協會甚至提案擴大停車格尺寸。

這些「道路巨獸」還會拖慢整體車流——不僅煞車距離更長,其他駕駛也會與其保持更遠距離。資料顯示,一輛大型休旅車在紅綠燈路口造成的交通影響,相當於1.41輛普通轎車。美國2011年研究估算,輕型卡車導致的壅塞與生產力損失,每年成本超過20億美元。

道路損耗的計算更令人咋舌。根據「四次方法則」,軸重1,000公斤的車輛造成的路面損害,是500公斤車輛的16倍而非單純的2倍。這意味著重型車輛的養護成本呈指數級增長。

現行各州牌照稅制度卻未能合理反映這些差異。維多利亞州以註冊地區計費,首都領地考量排放量,昆士蘭和塔斯馬尼亞則用汽缸數作為粗略指標。真正公平的制度應同時考量車輛重量與使用頻率——畢竟常年停放在車庫的重型車,其影響遠低於每日上路的同款車。

紐西蘭等國已針對特定車種實施「按里程計費」制度,結合車重與行駛距離雙重指標。隨著車型結構持續變化,澳洲是時候跟進建立更智慧、更公平的道路收費系統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