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動的頭骨」如何讓鳥類從恐龍祖先中脫穎而出?
最新3D建模研究顯示,鳥類在演化過程中,隨著腦容量增大,頭骨結構產生連鎖變化——下顎肌肉與關節力學的改變,造就現代鳥類獨特的靈活進食系統。
現生鳥類其實是恐龍最近的親戚。看看那些用雙足直立行走的雞、鴕鳥,或是擁有銳利爪子和敏銳視覺的老鷹,牠們與《侏羅紀公園》中著名的迅猛龍等小型獸腳類恐龍,相似度令人驚嘆。不過,鳥類與爬蟲類祖先仍有幾項關鍵差異,其中最重要的演化突破就是腦部變大,導致頭骨尺寸與形貌產生劇變。
芝加哥大學與密蘇裡大學的最新合作研究,首度揭開這些變化如何影響鳥類喙部的運動機制。這種力學適應讓鳥類得以在不同環境中蓬勃發展,演化出今日我們所見的萬千物種。
現代鳥類與蛇類、魚類相似,都具有「非固定式」頭骨結構——牠們的下顎與顎骨不像哺乳類、烏龜或非鳥類恐龍那樣僵硬固定。研究主要作者、芝加哥大學整合生物學研究生亞歷克·威爾肯將這種靈活頭骨稱為「會動的頭骨」,他坦言這種特性讓研究團隊必須更費力釐清各部位的協作關係。
「有關節不代表我們就瞭解它的運動方式,」威爾肯解釋,「還必須考量肌肉如何牽引關節、產生的扭矩型別,以及頭部其他關節如何限制活動範圍。」
研究團隊透過CT掃描各類化石與現代鳥類、鱷魚等爬蟲類標本,建立3D模型精確計算頭骨與下顎的力學機制——包括肌肉尺寸位置、運動軌跡,以及整體結構的物理互動。
現代鳥類最特別之處在於具有「頭骨動能性」:能獨立控制頭骨不同部位運動。這種能力讓鳥類喙部宛如多功能工具,不僅能處理各類食物,甚至像鸚鵡會用來輔助攀爬,某些鳥類則能藉此產生更大扭矩來啄開堅果。
當分析3D模型資料時,團隊發現非鳥類獸腳恐龍的腦容量增加後,肌肉位置改變促使顎骨分離並獲得活動能力。這些變化反過來增強肌肉力量,成為多數現代鳥類頭骨動能性的基礎。
「我們觀察到從恐龍到鳥類的轉變過程中,產生一連串連鎖反應,」密蘇裡大學解剖病理學副教授凱西·霍利迪指出,「關鍵轉折點在於鳥類演化出相對較大的腦部,就像人類一樣,腦容量擴增會驅動頭骨結構的諸多改變。」
隨著古生物學家發現更多恐龍細節,牠們與現代鳥類的界線正逐漸模糊(嚴格來說,鳥類確實屬於恐龍)。科學家曾以為羽毛是關鍵特徵,但現在已知許多正統恐龍也具羽毛;飛行能力更曾多次獨立演化。不過,靈活頭骨與顎骨的出現時間晚於始祖鳥等過渡物種,霍利迪認為這可能成為重要區別——頭骨動能性或許正是現代鳥類與恐龍近親之間最明確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