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分子材料!月球暗面般低溫也能儲存巨量資料
科學界最新研發出一種革命性分子,有望催生微型高效能硬碟。這種能在極低溫環境下穩定運作的分子材料,將開啟高密度儲存技術的新篇章。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澳洲國立大學(ANU)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新型分子,其資料儲存能力即使在月球暗面夜間般的超低溫環境(約攝氏零下173度)也能正常運作。這項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成果顯示,未來郵票大小的儲存裝置,其容量可能是現有頂尖技術的百倍之多。
研究共同主持人、ANU化學研究院Nicholas Chilton教授指出,這種單分子磁體能在100克耳文(約攝氏零下173度)的環境中保持磁性記憶,較先前80克耳文(約攝氏零下193度)的紀錄有顯著突破。若能完善此技術,將實現驚人的資料儲存密度。
若以具體例子說明,這種技術每平方公分可儲存約3TB的資料量,相當於將4萬張《月之暗面》專輯CD的內容壓縮到郵票大小的硬碟中,或是儲存約50萬支TikTok短片。
隨著網路使用量持續攀升,包括串流媒體、社群平臺和雲端儲存的需求激增,業界對能處理龐大數位資訊的先進儲存技術需求日益迫切。
傳統硬碟依靠多原子組成的磁區來儲存資料,而單分子磁體的突破性在於能在單一分子層級儲存資訊,無需依賴周圍原子協作,從而大幅提升儲存密度。
研究共同主持人、曼徹斯特大學David Mills教授表示,雖然距離常溫運作還很遙遠,但這種能在100克耳文環境工作的技術,已適合應用於Google等大型資料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新材料的運作溫度已高於容易取得的液態氮冷卻劑溫度(77克耳文,約攝氏零下196度)。
這項突破的關鍵在於分子結構的創新設計:研究團隊將稀土元素鏑置於兩個氮原子之間,形成近乎直線的特殊排列。這種構型雖理論上能增強磁性表現,但直到現在才首次實現。團隊透過新增烯烴化學基團作為分子定位銷,成功固定了這種直線結構。
Chilton教授強調:「我們開發了全新的理論方法,僅運用量子力學基本方程式來模擬分子磁性行為,這讓我們能解釋為何這種分子磁體表現如此優異。」研究團隊藉助ANU國家計算基礎設施與西澳Pawsey超級計算中心的強大運算資源,包括大量GPU加速計算節點,成功模擬了電子自旋的時變特性。
自1973年《月之暗面》專輯問世以來,科技發展已突飛猛進。展望未來半世紀的技術演進,實在令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