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德州洪災警示系統為何難以奏效?
當德州山區爆發致命洪患時,研究顯示僅靠科技無法在緊急狀況下挽救生命。2025年7月4日瓜達盧佩河暴發的突發性洪水,完美詮釋了這類災害的高度不可預測性。
雖然部分地區已建置先進的洪水預測模型與多樣化的預警系統,但有效的防洪措施仍需建立在完善的準備工作與風險意識上。更重要的是,民眾如何接收、解讀災害資訊並採取行動,才是關鍵所在。科技只是解決方案的一環,人才是應對災害的核心要素。
風險認知的落差
我們團隊成員Keri Stephens領導的研究發現,曾經歷洪災的民眾風險意識明顯較高;反之,缺乏實際經驗的群體,往往難以理解暴潮或突發性洪水等不同型態的洪災風險。
雖然第一線救難人員經常進行桌面演練(這對提升應變能力至關重要),但整個社羣主動參與預警演習的案例卻少之又少。
警示訊息的設計藝術
通用警示標語「立即撤離勿涉水」雖然有效,但對不同群體的共鳴程度不一。最新研發的「讓愛車遠離積水」等針對性訊息,特別能打動自認無所畏懼卻擔心愛車受損的年輕族群。這顯示洪水警示的關鍵在於:理解資訊接收者的決策模式。
研究訪談中常聽到這樣的回饋:「又是洪水警報?這些警告從不適用我所在的區域。」這反映出洪水警示面臨的根本挑戰——民眾對「洪水警告」的解讀,往往因個人與災區的距離而異。
多元通報系統的整合
除了科技與數位通訊,許多社羣仍依賴非正式網路傳遞警報。緊急管理人員會直接聯絡重要企業:「約翰,今晚務必派人監看氣象警報與河川狀況。」這種借鏡日本社羣的人本通報系統,能確認警報確實送達,這在停電或通訊中斷時尤其重要。
研究指出,有效警示應包含五大要素:明確災害描述、具體位置資訊、可執行指引、時間提示及可靠訊息來源。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的整合公共警報系統(IPAWS)雖強大,卻存在操作門檻高、訊息覆蓋過廣等限制。
警報疲勞的新挑戰
國家氣象局與FEMA專家日益關注「警報疲勞」現象——過度頻繁的警告反而導致民眾麻木。目前尚缺乏實證資料說明警報疲勞的影響機制,這形成兩難局面:官方有責任警示風險,但過多警告可能降低民眾敏感度。
建立韌性防災網路
關鍵在於設計能引起特定族群共鳴的訊息,並建立輔助科技系統的社羣網路。我們正在研究如何將行為洞察應用於警報系統設計,並測試從威脅識別到社羣反應的完整流程。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維持多元通管道的備援系統——科技輔助人類決策,但永遠無法取而代之。